漢代玉璧通常尺寸較大略厚、剖面平直,邊沿較戰國為寬。用玉質地較佳,多用深綠、灰綠色青玉以及白玉。器物表面呈現出灰白、褐紅、綠等色彩,這與玉器對外來離子的吸附有關,也就是常說的沁色。漢代的玉璧主要用於禮儀、陪葬,有的玉璧也可用來裝飾墻壁或作為嵌飾裝點銅枕和帶鉤;壹些較小的玉璧用作組玉佩的壹部分供佩系,亦被稱作系璧。此期玉璧按形制可分為六式:壹式,玉璧表面光素無紋,又稱素璧。二式,玉璧表面布滿壹種紋飾,如蒲紋、谷紋、雲紋、齒紋乳釘紋、列星紋以及各種鏤空紋飾。三式,多層紋飾玉璧 即在內層簡單的谷紋或蒲紋之外,另有壹層相互交纏、分布勻稱的圖案化獸面紋或鳳鳥紋,此外在兩種紋飾之間有飾以壹組繩紋。四式,出廓璧,即在二式、三式玉璧的外緣輪廓處附設各種鏤空紋飾。鏤空紋飾的內容主要有龍紋、螭紋以及“長樂”、“萬壽”、“長宜子孫”等吉祥文字。五式,雙聯璧,為兩形制相同的玉璧外切相連組成。六式,重環璧,即把玉璧透雕為大玉璧內含小玉璧的重環狀。
《周禮》有“子執古璧”、“男執蒲璧”的記載。谷紋、蒲紋是漢代玉璧上最常見的兩種紋飾,谷璧上鐫刻有成排的密集小乳丁,乳丁上雕成漩渦狀如同谷牙,取其谷可養生之意。蒲璧指帶有極淺的六角形格子紋的璧,取蒲能織席可以安人之意。此期谷紋、蒲紋顆粒較大且排列整齊稀疏。谷紋、蒲紋的制作方法相近,皆為用橫線或斜線把玉璧表面分割成類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打格),在加以修琢而成;無非前者用細線打小格,後者用淺而寬的粗線打大格。漢璧的地子較戰國時為淺且琢磨不甚精細,壹般都留有打格的痕跡,蒲紋的格痕常有玻璃光出現。這兩種璧多是戰國和漢代的,壹般為幾厘米到十幾厘米,超過二十厘米的不多見,從存世或出土的實物看,寶光四溢,做工極精良。
壁是祭天的禮器,也是身份的象征和權力等級的標誌。玉璧是壹種中央有穿孔的扁平狀圓形玉器,為我國傳統的玉禮器之壹,也是“六瑞”之壹。《爾雅·釋器》載:“肉(周圍的邊)倍好(中間的孔)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壹謂之環。”根據中央孔徑的大小把這種片狀圓形玉器分為玉璧、玉瑗、玉環3種。
新石器時代,玉器作為祭祀蒼天的禮器(學術界另有壹種為鬼神食物的觀點),漢代玉器已經從早期的祭祀之用,變為禮儀、喪葬和裝飾的功能,到清代已演變為多種用途,而飾品頗多。
明代玉璧數量較前三代多,多選用青、白玉,也有少量碧玉。器體大多比較小,常見凸雕蟠螭紋,也有不少谷紋和雲紋。乳釘紋顆粒圓而大,略扁,往往留有管形鉆套鉆的痕跡。明代玉璧主要為佩戴之用,具有壹種精巧之美。
漢代青白玉谷紋壁,玉質灰青,包漿滿布。兩面紋飾相同,璧肉利用減地與浮雕技法滿飾排列有序的谷紋,谷粒小而圓、為較高的凸起,且排列稀疏,充滿秩序的律動感讓人視覺愉悅。在戰國時期這類玉璧已被奉為珍寶,作為佩玉或抵押品、賞賜品、鑲嵌品、禮儀品及饋贈品。此壁工藝古樸大器,紋飾精美,排列整齊,十分漂亮,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