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於三大名石之首的是蘇州的太湖石峰瑞雲峰(今在蘇州市第十中學內)它曾被民國元老李根源品評為“蘇城四絕”之壹。峰高5米余,寬逾3米,形同巨掌,嵌空玲瓏,褶皺相叠,如雲奔浪湧,據說有70多個小孔洞,極具漏、透、皺之美姿,是“透”的典型,向有“研巧甲於天下”(明袁宏道)之美譽。此峰系宋徽宗“花石綱”的遺物,原名“小謝姑”采掘於蘇州太湖洞庭西山,因故未能北運,被棄置於荒野。明初被郡中有力者所羅致,幾經播遷,嘉靖年間由烏程富豪董氏購得,不久董氏與太仆寺少卿徐泰時聯姻,徐氏愛石,董氏遂此石作為陪嫁相贈,運至徐氏在蘇州的私邸東園(今留園)安置,易名瑞雲峰,後來到了清乾隆44年(1779年),時值清高宗南巡,駐蹕蘇州府織造署,織造太監為取悅乾隆帝,便將此峰輾轉遷至織造署西行宮的西花園內水池中供置(今蘇州十中),至今無恙。
三大名石中另壹塊太湖石峰,是置於上海豫園內的玉玲瓏,峰高3米余,頎身玉立,竅孔密布,獨具透、漏之美,是“漏”的典型。此峰據說也是花石綱的遺物。“此峰石孔之多之密集,為同類其他名石所僅見,據說在下面孔穴中焚壹爐香,上面各孔穴均會冒出縷縷清煙,在上面孔穴中倒壹盆水,下面各孔穴都會澧閃出朵朵水花。此石歷史上也流傳有緒,明正德年間歸太仆寺卿儲昱,被安置於浦東三林塘南園,昱之女後嫁與豫園主人潘允端之弟潘允亮。無子,殞後潘允亮便將此石渡黃浦江迎置豫園,在運進縣城時因嫌通城門路迂回難行,潘竟令破城墻而入,以後這段殘破的城墻被別辟為小南門,此事可見當時鄉紳之蠻橫專行之壹斑。此峰迄今猶存。
另壹塊名石是產於廣東英德的英石“縐雲峰”,峰高達2.6米(英石中少見高石石峰),色澤青黑,褶皺細密,“形同雲立、紋比波搖”,體態秀潤曲致,迂迥山峭折,極具瘦、皺之美,是“瘦”的典型。此石來歷不凡。明末清初,廣東青年吳六奇流浪到浙江海寧,在窮途落魄時受到了當地孝廉查伊璜的禮遇和資助,後回鄉投軍發跡,官至廣東提督。吳特邀恩人查伊璜赴粵遊歷,查在其官署發觀這座英石峰,大為稱奇,摩挲把玩不已,並題“縐雲”兩字於其上,吳見查愛石之意甚殷,便暗地裏將此石千裏迢迢移置海寧查家,等查伊璜風塵仆仆回到海寧百可園,此石已聳立於園中矣。查伊璜死後,此石幾易其主,嘉慶年間歸海寧馬汶,馬曾作有《縐雲石記》壹文記其事,道光年間為蔡小硯所得,被迎置石門玉溪鎮福嚴禪寺,畫家戴熙、蒲竹英等均有題畫。至1963年被移至杭州苗圃供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