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方名:沈香。產地:海南、廣東及東南亞等地。
香方故事:梁代陶弘景《名醫別錄》(502-506)中,就把沈香列入中藥裏的“佳品”,沈香就是香料又是名貴藥材,能夠止喘止痛,還能夠養胃驅寒。沈香不但可以熏燃居室還能夠飲用。
揮霍無度的隋煬帝,每到除夕的時候,都會焚燒名貴的沈香數十車,周圍數十裏都能聞到此香。
唐代,皇帝、大臣的府邸多有沈香亭、沈香閣、沈香柱、沈香床,例如武則天時代的宰相宗楚客,就曾經以“文柏為梁,沈香和紅粉以泥壁,開門則香味蓬勃。”富貴人家多用香爐、香插焚燒沈香,用沈香的香味來驅宮內、居室陰穢之臭味。
繼唐以後的宋更推崇沈香,焚香被列入四大雅事,他們不僅用沈香來制茶,而且還用於沐浴,有的還用於送終。也有古代術士以沈香木火化遺體,以求升化解脫。《清明上河圖》上有商旗廣告:“劉家著色沈檀揀香”字眼。蘇軾被貶海南時,基於對沈香的關愛與重視,他作詩批判亂砍沈香的舉動:“沈香作庭燎,甲煎紛相如。豈若註微火,縈煙裊清歌。”
明清宮廷崇尚用沈香制成的筆筒、木瓶、觥杯等工序細致的擺飾,尤其是小巧玲瓏的雕件,捏在手裏能夠盤玩,掛在身上可散香味,沈香飾品壹時風靡壹時。
唐永和公主美容香方?成份:沈香30克,麝香15克,白芷60克,白蘞、白及、白附子、茯苓、白術、鹿角膠各90克,桃仁、杏仁各0.5升,大豆面5升,檽米2升,皂莢5挺。
用法:常以此香凈身洗臉。
制作:桃仁、杏仁湯浸去皮,麝香細研;以粟米(玉米)做飯,得其清汁制成漿水3大盞,令沸,納鹿角膠溶於漿水中,和檽米煮作粥,薄攤曬之令幹,壹起和藥,搗細羅為散,取大豆面重和之,攪拌均勻;又取白酒半盞,白蜜60克,加溫,令蜜消熔。同時傾入澡豆內,拌之令勻,晾幹。
作用:潤澤肌膚、祛斑增香。
方解:沈香、麝香為古代美容方中常見的增香辟穢之品,麝香還有活血通絡之功,可去除表面黑斑;用白酒意在促進藥品吸收,加入皂莢有清除垢膩以清潔潤化皮膚的作用;大豆以黑大豆為宜。此方有潤澤肌膚、祛斑增香的功效,經常用之凈身,讓人皮膚白凈、細致而富有光澤。來源:《太平聖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