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和17世紀是宗教爭論的年代。
馬丁·路德是德國北部的壹個牧師,性格聰穎而堅強。他進入雷爾福特聖奧古斯丁修道院當修士,在那裏學習神學,並且潔身自律。1508年他成為維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
1513年利奧十世任教皇時,財政瀕臨破產。為了籌集現款,教廷開始銷售“贖罪券”。所謂贖罪券就是用壹定數目的錢換得壹張羊皮紙,允許罪人可以縮短他死後需要呆在煉獄裏滌罪的時間。按照中世紀後期的信條,教會既有權為凡是在死之前真正懺悔的人赦罪,當然也有權向教徒代為祈禱而縮短其靈魂呆在煉獄裏贖罪的時間。但這些贖罪券必須用錢來買。
1517年,有壹個名叫約翰·特茨爾的多明我派教士被派到薩克森地區專門銷售贖罪券。這人原來是推銷員,采取強買強賣來兜贖罪券。路德看到後覺得十分氣憤,1517年10月31日,他走到維滕堡的宮廷教堂的門前,在門上貼出壹張用拉丁文寫著95條論點的布告,攻擊教會銷售贖罪券。路德本無意於掀起壹場反叛,他只是反對銷售贖罪券制度,並希望他的教會同事們支持他的主張。
然而,令路德始料不及的是,不到兩個月,全歐洲都在熱切討論他的95條論點。教皇大為震驚,他命令路德到羅馬去做出解釋,路德擔心被害,不敢前往,於是受到開除教籍的懲罰。
1520年,20歲的德國皇帝查理五世在沃永姆斯會議上,判定路德是個在神和人面前的不法分子,禁止所有德國人供他吃、喝和留宿,禁止人們閱讀他所寫的書。路德則無視教皇的權威,自己動手把全部聖經翻譯成德語,使所有德國人民都能親自閱讀和理解“上帝的聲音”。
1546年2月,路德去世。壹些支持路德、抵制羅馬教廷的教徒成立了新教,宗教改革引起的騷亂席卷整個德國,出現舊主教和新教兩個對立的教派。更加復雜的是:羅馬教皇因反對宗教改革而支持德皇。法國為了反對德國的集權和統壹,而支持新教諸侯反抗德皇;荷蘭和英國也支持新教徒;丹麥和瑞典則想趁機奪取波羅的海。因此,法國、荷蘭、英國、丹麥和瑞典支持“新教聯盟”,而德國皇室、羅馬教皇、西班牙和波蘭則支持“天主教聯盟”。這樣,不但德國成了當時國際矛盾的焦點和各派勢力爭鬥的戰場,而且很快連整個歐洲也變成了壹個政治與宗教鬥爭的大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