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目的:感受梵高高貴的靈魂,學習藝術創作的勇氣和靈感。
?《渴望生活——梵高傳》是歐文·柊司在1927參觀完梵高畫展後寫的。他完全被油畫深邃動人的藝術魅力所征服,追尋著梵高的人生軌跡。他花了六個月的時間寫了《渴望生活》。
?當時畫廊的墻上並排掛著大約七八十幅輝煌的油畫,都是梵高在瓦茲河邊的阿爾、聖雷米和奧維爾所畫。它們是梵高藝術巔峰和生命最後兩年的作品。面對這個由色彩、陽光、運動組成的動蕩世界,作者是這樣描述的:我進入了壹個新的境界,整個世界豁然開朗。在人、植物和動物從生命豐富的地球延伸到生命豐富的天空和太陽,然後聚集到同壹個中心的運動中,所有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融合在壹起,成為壹個偉大而崇高的統壹體。1927年,梵高鮮為人知,連手稿都很難出版。
這本傳記用極具感染力和形象性的文字再現了梵高痛苦而輝煌的壹生。每讀壹遍,總會牽扯到心裏隱隱的痛,淚水打濕了眼眶。梵高不像米開朗基羅、達芬奇、丟勒和倫勃朗等天才畫家。他更像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他是世俗眼中的“傻小子”。他古怪,偏執,善良,不愛交際。在愛情和事業失敗後,他發現自己的才華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可以說繪畫是他生命的救贖,他畫的都是惡心的東西。
?就像題目壹樣——渴望生活,梵高壹次次擁抱生活,渴望壹個心愛的人,壹份對社會有益的工作,壹個平凡的生活,但生活卻壹次次給了他壹頓暴打。梵高的靈魂是高尚的,他的人格是純潔的,他有壹顆童心,他對愛情和工作是認真和執著的,直到絕望。他對藝術品的鑒賞能力很高,本可以像哥哥西奧壹樣做壹個上流社會的藝術品經銷商,過上安穩的生活,但他受不了買家的淺薄無知和商人的習氣。那天在勃利當傳道人的時候,我和煤礦工人生活在壹起,親眼目睹了他們的悲慘境遇,也盡力去幫助他們,但是壹個人是無法和整個社會對抗的,他的信仰崩潰了——世界上沒有上帝。
梵高是壹個理想主義和雄心勃勃的人。無論他經歷了多少次失敗,始終縈繞在他腦海裏的是:我現在該嘗試什麽?什麽對我最好?我在這個世界上的適當位置在哪裏?在讀書中求索無果,在畫筆中尋找答案。在繪畫的過程中,他進入了忘我和無限滿足的境界,忘記了身體的痛苦和生活的不幸。他夜以繼日地繪畫、寫生、臨摹,描繪底層勞動人民和農村風光;帶著壹幅畫四處求教,向印象派學習光與色,帶著壹顆赤誠的心在藝術道路上探索與追求。
?在他短短十年的繪畫生涯中,他生前只賣出了壹幅畫。他就像他的畫《夕陽與播種者》,默默耕耘,不問收獲。是什麽迫使他堅持下來?這是愛的力量,來自他哥哥西奧的經濟支持和深厚的兄弟情誼。是藝術的力量,藝術是內心表達的需要,是忠於自己的理想,壹以貫之堅持的品質,而不是作品的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