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佛山廟會
濟南風俗,每年夏歷九月九日重陽節,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巖”上賞菊。
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
千佛山附近盛產柿子,尤以大盒柿為最著名,廟會期間,適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趕廟會者,多買柿子而歸,故千佛山廟會有“柿子會”之稱。
濟南藥市會
濟南藥市會在清初就已經興起,是全國三大藥市會之壹。
舊時,濟南趵突泉南門偏西有藥王廟,傳說夏歷四月二十八日是藥王生日,每年這天,藥商、藥農和民眾多到藥王廟祭祀,廟內主持雇戲班演戲,藥商、藥農便攜各種中草藥和中成藥來此出售。
3.七月三十放河燈
在濟南,過去每逢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育經。
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墻根和甬路壹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裏的鬼魂。
據說,農歷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
他在成道時,曾發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
因此,七月三十日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
4.濟南民俗之明湖踩藕
踩藕時,踩藕人身穿壹件皮制的不透水的“連衣褲”。
皮衣見水後質地變軟,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運用自如。
只見人頭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時沈時浮,很有節奏感。
這是踩藕人用腳在水下探索找藕。
找到藕枝後,還要找到合適的藕節,然後用力壹踩,壹枝鮮藕便從根上斷下,再用腳將藕挑出水來,抓壹塊藕上的黑泥,塗在斷口外,以免灌進水去。
因藕內有空氣,能夠浮在水面上,否則就會沈入水中。
最後將飄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來,再挑到市場上去出售。
5.碧筒飲
據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壹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壹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後用簪了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
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於水”。
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6.曲水流觴
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被定為“上巳”。
在這壹天,人們要到水濱洗濯,以消除不祥,叫做“修”。
巍晉以後,又把這壹天確定為三月初三。
在這天修以後,人們順便要舉行野餐宴樂和“曲水流觴”的詩酒盛會。
遊樂的人們,列坐在環曲的水溪旁,把酒裝入觴杯中,置於托盤上,放在溪流上遊的水面上,使之順流飄下。
觴杯飄至曲折拐彎處,往往會停住不動;即使在前壹轉彎處未停,也會在後壹個轉彎處停下。
酒杯停在誰的近前,誰就得將酒飲下,飲後還要作詩吟唱,作詩不成便是罰酒。
7.“吃春”
濟南人喜食香椿。
食用香椿的嫩葉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
濟南近郊仲宮壹帶盛產香椿。
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葉時,也正是濟南人“吃春”之時。
此時,農民們把嫩紫或淡綠色的椿芽掰下來,拿到市場上叫賣;喜歡“吃春”的人們爭相購回家中,品嘗春天的香甜。
擴展資料
濟南歷史悠久,是史前文化“龍山文化”的發祥地,區域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城子崖,有先於秦長城的齊長城,有被譽為“海內第壹名塑”的靈巖寺宋代彩塑羅漢、隋代大佛(位於歷城區大佛村,鑿山而成,建於隋代,為山東第壹大佛)。
中國首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譚人所作諷刺詩《大東》,是現存最早的有關濟南的文獻。
1986年12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曲水流觴,是中國古代民間的壹種傳統習俗,後來發展成為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壹種雅事。
夏歷的三月上巳日人們舉行祓禊(fuxi)儀式之後,大家坐在河渠兩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飲酒,意為除去災禍不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