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鑒定海老瓷的關鍵其實和其他古瓷壹樣,就是看壹件瓷器在造型、紋飾、工藝上是否符合時代。
海老瓷以外銷瓷為主,多為西方市場量身定制,所以在造型、紋飾、工藝等方面都有別於傳統瓷器,往往表現出東西方文化相結合的特點。以著名的“克拉克瓷”為例。克拉克瓷作為我國明末清初出現的壹種青花外銷瓷,多出自福建漳州窯。其典型特征是寬邊,並有風景、人物、花卉、水果等。分的和圓的是沿著盤子和碗的口畫的。克拉克瓷的生產可以分為兩個時期:明朝萬歷年間到清朝前期和清朝康熙時期。前者是青花瓷,後者是薄胎。其中,萬歷克拉克青花瓷盤壹般采用浙江料彩繪,有翠藍、灰藍、淺藍幾種色調,並利用分水技法形成三到四種色彩層次,為後來康熙青花的成熟奠定了基礎。克拉克瓷這種多層次、復雜的構圖形式,源於元青花的構圖形式,即元青花的蓮花花瓣和伊斯蘭陶瓷的濃郁特色。它是典型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這種獨特的時代特征是鑒別這件瓷器的關鍵。瓷器沈入海底後,底棲生物必然要經歷在瓷器上附著、生存、死亡的過程,與瓷器壹起受到洋流的沖擊,最終被沈積物掩埋。所以,所有能“寄生”在瓷器上的底棲生物,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看起來“幹”“舊”,基本沒有最近剛搬新家的底棲生物。經過幾百年的時間,能“寄生”在瓷器上的海底生物遺骸已經完全鈣化,有的已經變成化石,沒有新鮮感。個別底棲生物殘體打開觀察,會發現內外鈣化程度壹致,顏色基本壹致,氣味中沒有異味,基本沒有銳角和特別突出的部位。但也有特例:有些瓷器只是掉入海底巖石或珊瑚礁的縫隙中,受水流和泥沙的沖擊較小,而珊瑚等壹些海底生物可以在瓷器上生長成壹定的形狀。
瓷器來源於瓷土,與碳酸鈣礦物質有很好的物理親和力,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碳酸鈣礦物質。洋流運動和溫度變化會使這些鹽類物質逐漸聚集在瓷器表面並沈積下來。由於瓷器表面的釉層堅硬光滑,有些附著在瓷器釉面上的沈積物並不牢固,有些出水後可以用指甲刮掉。基於滲透原理,將這些瓷器在淡鹽水中浸泡幾天後,瓷器表面的鹽類沈積物會逐漸剝落,壹些牢固附著的海底生物殘留物可以通過超聲波清洗機清洗掉。假海釣瓷多是將新瓷放入網中,沈入海中數月而成。偽造者通常將裝有瓷器的網的壹端系在水面固定裝置(如駁船、浮標、籠子等)上。),壹端浸入海水中回收利用。有趣的是,他們有時會定期把瓷器拿出來餵它,以此來吸引海裏的魚類和貝類附著在上面排泄。半年左右,這些所謂的“海釣瓷”就可以出水了。這種短期浸泡瓷器也有瑕疵:附著在瓷器上的海底生物遺骸看起來“濕漉漉的”“新的”,有些貝類好像剛搬了新家。有些附件還是新鮮的。如果單個看螺螄殼,內外色差明顯。外面是舊的,裏面卻很新鮮,有的還能聞到明顯的魚腥味。壹些海洋生物遺骸完好無損,棱角分明,沒有磨損痕跡。
這些“海釣瓷”大多附著在蝸牛及其排泄物上,偶爾也有類似無機鹽的沈積物。其實它們也是用壹些物質搗碎,用粘合劑粘合,很容易和真正的碳酸鈣沈澱物區分開來。這些黏糊糊的東西用指甲是刮不掉的,在水裏泡久了也不會剝落。用刀刮下來也很難。當它們被刮掉時,器皿的表面也被損壞。
據觀察,目前市場上仍有不少海撈瓷的真品出現。就整體器皿而言,宋代以前的陶瓷往往是真品,但多為普通品,而品相較好的青花、青瓷器皿則很難見到完好的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