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制式佩刀有潛規則?
在清代,腰刀又稱佩刀,是軍隊的主要裝備之壹。早在後金時期,努爾哈赤麾下便有“環刀軍”的編制。後金與蒙古往來密切,因此有人認為環刀軍名字的來源可能與元代常見的環首彎刀有關。清軍入關後,大量明軍和地方武裝投降清朝。由於立國未穩,清廷無暇制定詳細的輿服制度。這些改換門庭的部隊除了剃發和進行必要的服飾更換之外,在其他方面,如武器裝備上並未做出太大的改變。在這段時期裏,清軍的武器裝備各式各樣,並不統壹。
內蒙古博物館收藏的清代刀
《中國刀劍》壹書中收錄有壹幅歐洲人繪制的油畫,繪制時間為清代早中期。畫中有兩名中國武官,壹人佩帶雁翎刀,刀刃狹窄;壹人佩帶雁翅刀,刀刃較闊。圖中註釋顯示帶雁翎刀者為漢人,帶雁翅刀者為滿人。
西洋繪畫中的清滿漢武官
1656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帕特使團來京拜見順治皇帝。回國後,隨行畫家約翰·約荷夫將自己的所見整理成《荷蘭東印度公司使節團訪華記實》壹書出版。《紀實》中收有有壹幅約荷夫手繪的油畫,描繪的是臣子環繞下的順治皇帝的形象。圖中順治帝右手邊的武官佩帶闊刃刀,疑為雁翅刀,刀鞘為紅色;左手邊的武官佩帶狹刃刀,疑為雁翎刀,刀鞘為綠色。
荷蘭使團約荷夫的畫
兩圖中的這種情況形成的原因未知,可能是因為沒有相關制度約束的原因,也有人認為是有意為之,目的在於區分武官的籍貫,即滿人用雁翅刀,漢人用雁翎刀。清朝局勢穩定後,開始針對武器形制制定詳細的規範制度。腰刀成為制式裝備和重要的禮儀用具。清廷上至皇帝和宗室王公,下到各級武官和基層兵丁,人人帶刀。除了男性普遍帶刀之外,皇帝的嬪妃在出行時也會佩帶腰刀。嬪妃的腰刀相對纖細很多,適合女性攜帶。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寒鋒刀
各級人員佩帶的腰刀形制大體壹致,但在裝具細節上存在差異。清代官造腰刀的刀刃類型以雁翎刀為主,也存在壹定數量的雁翅刀和柳葉刀。除了官制腰刀之外,民間還存在著大量的民造腰刀,民造腰刀沒有統壹的形制,刀刃五花八門,既有典型的雁翎刀等類型,也有造型特異,不屬任何類型者。
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清代義和團的刀
清代中期以後,政府的控制力逐步下降,官刀的形制也變得不再統壹。另外,隨著新型火器的逐漸普及,腰刀的實戰作用越來越低。仍然使用腰刀作戰的隊伍,或為地方武裝,或為二線部隊,這些軍隊也無法做到武器標準化。在這兩種因素的影響下,當時出現了不少民造風格濃厚的官刀。
清末新軍馬刀
當時還出現了壹種新型的刀刃類型,即牛尾刀,牛尾刀刀頭寬薄,刀刃銳利,最初是衙役和捕快的武器,後來軍中也有裝備。清末時期,陸軍已經普遍裝備火器,唯有騎兵還使用馬刀作戰,袁世凱編練的新軍“北洋六鎮”中便有馬隊編制,裝備西洋式馬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