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家裏孩子多,大的孩子負責照顧弟弟妹妹,父母忙於生計。如何看待這些照片呈現的晚清兒童生活與現在兒童生活的對比?
戴眼鏡的貴族男孩。
註意形象。
爸爸帶著孩子去玩,這是晚清少有的場景。那時候養孩子是女人的責任,男人謀生。
那時候還沒有“親子互動”的概念,但是能走就要自己出去玩。
晚清沒有兒童教育。畢竟,只有少數孩子能夠上私立學校和公立學校,他們中的大多數都是在散養環境中長大的。
模擬兩個孩子的心情:真想坐船環遊世界!
騎驢的少年好像學會了交易。
護城河在河邊,媽媽洗衣服,孩子們無聊地等著。
壹起玩。
兩個穿棉襖的孩子。
樹枝是壹種玩具。
耕種土地的祖父和孫子。
買花生的孩子。零食不多,也沒有閑錢多買。
這些孩子大多來自勞動人民的家庭。他們的衣服都比較簡單樸素,有些還很寒酸。他們到了接受啟蒙教育的年齡,但是因為家裏窮,父母沒有足夠的錢供他們讀書。如果家裏有“學校”,可以免費學幾年,掃除文盲。
在中國歷史上,政府沒有承擔教育孩子的義務。雖然有官方學校,但由於規模小,大多數兒童被排除在外。所以,孩子要上私立學校。然而,上私立學校的費用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負擔得起的,尤其是在農村地區。
清末,中國開始了近代化的教育改革。1903年,清政府頒布了《兒童之家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開啟了學前教育的法制化、規範化進程,誕生了第壹批學前教育機構。蒙古養老院相當於現在的幼兒園,只收3-7歲的孩子。它們位於省會和各縣的托兒所和禮拜大廳以及大市。
在這壹政策的鼓勵下,各地出現了壹批政府辦的或私立的幼兒園,但它們主要設立在城鎮,對廣大農村兒童來說仍然遙不可及。
雷內·努恩拍攝這些照片時,“憲章”已經實施多年,但孩子們顯然沒有享受到這壹福利,仍然在街頭遊蕩。他們的未來只會重復父輩的生活。
每當我看這些照片的時候,我就特別想知道這些孩子長大後的命運。他們是不是躲過了清末民國的戰亂?他們能有足夠的食物和衣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