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清朝瓷器六角帽筒?

清朝瓷器六角帽筒?

帽筒,顧名思義,是清代中期官員放置官帽的器物。後來它的用途發生了變化,多成了擱置雞毛撣、小畫軸的器物,更成了婦女陪嫁的必備之物和眾多家庭的陳設品。它創造於清代嘉慶年間,鼎盛於晚清乃至民國時期。但以嘉慶、道光時期的粉彩黃地雲龍紋帽筒、青花釉裏紅牡丹花鳥紋帽筒、黃釉仿竹帽筒為最佳。

帽筒的形制是多樣的,有圓筒、四方、六方和八方,加工工藝有鏤孔、堆塑等。裝飾工藝也較繁復,有青花、粉彩、礬紅、金彩、色釉、淺絳等,圖案有山水、人物、花鳥、八寶博古圖等。

對於帽筒,大多數瓷器收藏愛好者都因其數量眾多、精品較缺、時代又近而不予關註。隨著藝術品市場的持續升溫,隨著收藏群體的日見壯大,人們已開始重視帽筒的收藏與研究,相關的專業圖錄也已出版發行,這確實是壹件好事情。現在要想收藏到壹對品相完好、成雙成對的帽筒亦非易事了。

切不要小看帽筒,它同樣也有極品、精品、官窯器。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所出,帥茨平、周曉亞編著《中國清代瓷器鑒賞圖錄》下卷316頁就刊出壹件清代嘉慶官款粉彩黃地雲龍紋帽筒,器內施松石綠釉,器外黃釉地上飾6條粉彩穿雲趕珠龍,器腹開有6個海棠式鏤孔,其圖案精美、制作精細,是壹件帽筒極品。

“帽筒”興起於清朝鹹豐年間,興盛於上世紀前半葉,至今已有150余年歷史。初始,“帽筒”用於置放帽子;後來,發展成為居家擺設、女兒出嫁時的必備陪嫁品。“帽筒”以制作工藝、制式、繪畫等,飽含了我國壹個半世紀的民風民俗,成為雅俗***賞的古董瓷器之壹。

帽筒,俗稱“官帽筒”,是清代官員在上朝之前休息時置放花翎頂戴用的。創制於嘉慶年間,在同治、光緒年間流行得到普及,進入尋常百姓家。由於它同時具有實用和陳設性,後來被民間廣泛接受,隨著清朝的沒落,光緒後期到民國初期,帽筒逐步演變為普通人家的陳設器

帽筒,俗稱“官帽筒”,是清代官員在上朝之前休息時置放花翎頂戴用的。創制於嘉慶年間,在同治、光緒年間流行普及。由於它同時具有實用和陳設性,清末以降,帽筒逐步演變為普通人家的陳設器。百余年來,膠東民間集散著大量帽筒,而威海又是膠東民間集藏帽筒最多的地區,這就為威海“中國首家帽筒館”的成立奠定了藏品基礎。

清代帽筒品種繁多,畫面精美,色彩濃郁強烈,表現手法不拘壹格,有青花、五彩、粉彩、單色釉等。造型有圓形、四方形、六棱形。紋飾題材也很豐富,常見紋飾主要有人物、山水、動物、水果、花鳥魚蟲等。同治時期畫面濃艷而明快,口沿和底部有花草變形蓮瓣等紋飾,光緒時期紋飾施彩較薄,含粉質較少。

清代晚期開始出現壹種“淺絳彩”繪畫方法,用淺淡的綠色、藍色、赭色等,在瓷器上繪畫,用來描繪山水、人物、花鳥,清新淡雅,與當時的國畫繪畫風格相同,且流行於同治時期的邊飾也已消失。清末以降,至解放前這壹時期,帽筒壹般都有款識,仿清款和人名款等,還出現了大量貼花帽筒,有的全部貼花,有的則壹部分貼花,壹部分為繪畫,這種紋飾比手工彩繪的細膩,用於撫摸釉面平滑,沒有手繪凹凸不平的筆痕,圖案很精美。

帽筒的紋飾取材非常廣泛,種類很多。其中人物紋飾有:三國故事、紅樓人物、竹林七賢、麒麟送子、孟母擇鄰、東方朔偷桃、庭院樹下、仕女嬰戲圖等。動物紋飾以吉祥圖案為主,如:鹿鶴同春、鹿上封侯,色彩也很豐富,有紅獅子、藍獅子、綠獅子、黑獅子等。山水紋飾以自然風光為題材,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垂柳樹木、渡船垂釣、遠山近水、溪流、土坡、小徑。花鳥紋有喜上眉梢,壹路蓮生,竹報平安,富貴白頭等。

  • 上一篇:JAC股票值得持有嗎?
  • 下一篇:王剛當年把價值2億的真古董砸碎了,他後來賠償了多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