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湖南省博物館人頭攢動,三天內門票很難預約。只是憑借自己的文化和文化系統工作者的身份,才得以順利進入展廳。這裏的基本陳列以“湖南人”為主題,展示湖南的文明發展進程,展示各個時期出土的珍貴文物。
本文以“湖南人”為視角,以第壹人稱表達方式向觀眾解讀湖南人生活的自然環境和發展輪廓。在此基礎上,提煉千百年來凝聚的精神,揭示近代湖南人才井噴現象,增強湖南人的自豪感,激勵大家熱愛自己的國家和家鄉。
湖南人
生態變化
1.我是哪裏人?
通過最新的考古發現,結合人類學的研究成果,追溯今天湖南人的起源,探究湖南人是如何逐漸形成的。同時也見證了中國歷史發展和民族融合的全過程。
湖南最早的人類活動遺跡發現於天津虎牢山遺址,距今50萬年。1982年,16000年前石門縣燕兒洞遺址出土牙齒和下頜骨化石,屬於現代智人,命名為“石門人”。這裏發現的動物骨骼有壹些火的痕跡,說明石門人已經學會用火了。
虎爪山遺址出土的石器
石門人的牙齒和下頜骨化石
2.洞庭魚米之鄉
湖南的優勢是自然條件適合種植和生長農作物。隨著湖光山色的進壹步開發,糧食的面積、產量和品種逐漸增多,成為名副其實的“天府之國”。從采集野生稻到人工栽培水稻,湖南人為解決人口吃飯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
1995年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四粒米,距今約15000至13000年。經鑒定,這些水稻保留了野生稻、秈稻和粳稻的綜合特征,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具有人工栽培稻特征的標本。
古代栽培稻
符濤
先秦時期,人們利用休耕改良土壤,根據季節合理安排耕作,逐漸掌握了各種作物的最佳生長期。農業生產工具從石器、青銅器到鐵器不斷變化,牛耕已經開始出現,大大提高了農耕效率。
秦漢至隋唐時期,墓葬中出土了大量與農業有關的文物,包括陶倉、陶井、陶磨、陶鈸等。在各個時期的歷史文獻中,也有許多與農業有關的文字記載,表達了統治者對國家農業生產的重視。
農業生產工具
漢唐時期的農業文物
3、人生的足跡
這部分是基本展覽的核心內容。按時間順序分為青銅時代的南方禮樂、湘楚風俗、大壹統體制下的小農家庭、多元文化融合的社會風尚、重心南移後的品質生活、從氏族社會走向現代化六大時期。?
寧鄉市黃材鎮及周邊地區出土了大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1959年,這裏的潭柘裏遺址出土了壹尊人面方鼎,內壁鑄有“大和”二字。所以有人認為此地是商周時期獨立於中原王朝的大和國。
炭河裏遺址
大河人面坊丁
秦漢六朝以後,每當中原地區發生社會動蕩,北方居民就大規模南遷,湖南成為他們的重要落腳地。北方人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促進了湖南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
展廳地面上有壹段六朝青磚鋪面,是2012年在長沙婁東派古城遺址開鑿的。走在上面,很興奮;1958年間,長沙市金盆嶺金墓出土了大量騎馬俑,反映了金代中原地區“衣裝南移”帶來的騎馬習俗。有些陶俑的眉毛上有白毛,說明佛教已經傳入湖南。
六朝青磚鋪面
西晉騎馬俑
1998年,在印度尼西亞貝裏東島海域的壹個大黑礁附近,德國打撈公司發現了壹艘唐代沈船,被稱為“黑石”。這艘船的結構是壹艘阿拉伯有縫商船,運載著大量來自中國的貨物,通過東南亞運往西亞北非。
在黑石號上打撈出了67,000多件陶瓷制品。其中長沙窯燒制的瓷器約5.65萬件,以碗類為主,表面有彩繪。目前黑石上出水的文物收藏在新加坡,但在湖南省博物館可以看到壹些瓷碗和壹個船體殘骸。
長沙窯瓷碗
黑石號的船體殘骸
4.項魂
展覽最後升華主題,展現近代以來湖南人的精神風貌,反映不同時期精英人士的精神氣質,包括焦慮與樂觀的同化、書院教育的傳承、百折不撓的家國情懷、日月換新天的勇氣四個部分。?
展廳內復原了壹座祠堂,展示了湖南重要的祠堂文化,包括匾額、木梁、神龕、五祭、對聯等。上面的清代“朱氏宗祠”牌匾來自龍桂坪村,這裏有100多戶人家,500多人。在明朝萬歷年間,他們搬到了這裏。幾百年後,遵守家規,和睦相處。
朱軾祠堂
流花靜趣,魚鳥飛來迎後天。
與其他大型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不同,湖南省博物館的陳列主題與眾不同,以人為本,以物為輔。聚焦“湖南人”,文物有靈魂有內涵,傳承歷史,啟迪當下。參觀完湖南省博物館,每壹位遊客都會由衷地贊嘆湖南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