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山頂前的土地,古時候叫磨盤山。這個地區雖然不大,但有著幽靜優雅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人文宗教景觀。位於崗前的丁剛劇院、河東圖書館、聖奧斯丁教堂、聖約瑟修道院等都是中西合璧的傑作,屬於澳門世界文化遺產中最古老的西式建築。
香港劇院是中國第壹座西式劇院。它建於1860年,是為了紀念葡萄牙國王彼得五世。它最初被稱為彼得五世劇院。劇院的建成,為中華大地增添了壹個電影放映空間。普契尼著名歌劇《蝴蝶夫人》的亞洲首場演出就在這裏舉行。據說場面空前,成為當時的美談。
早上從索菲特十六鋪酒店溜達到這裏,走進劇院的小院。高大的樹木掃下的綠葉映入眼簾,八根白色條紋的柱子支撐著新古典主義的三角形門楣立面。劇院適合小型室內音樂演出。剛開始的時候,只有主體部分。1873年,在入口的前面增加了柱廊、拱廊和新古典主義的三角形門楣。
丁崗劇場多次修繕,因白蟻蛀蝕而關閉近20年。在1993年和2001年的維修中,保持了建築的原貌。丁崗劇院的歐洲劇場建築是澳門唯壹的,也是南海最古老的。
壹樓大堂寬敞雅致,劇場呈月牙形,約有二三百個紅絲絨軟座。丁剛劇院的舞臺比觀眾座位高。這樣的設計其實並不符合現代舞臺的設計理念。據樂團介紹,維修時曾有人提議降低舞臺,但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原貌,這壹提議被否決,劇院最終“修得老樣子”。
據說坐在劇院的前排,可以聽到樂器清晰的聲音,更能感受到二樓的完美和諧。劇院整體音響效果非常理想。好想坐下來聽壹場完美的音樂劇,耳朵裏會充滿幸福。
走出劇院,站在崗前,我們可以看到身邊所有的“世界文化遺產”:“花園式圖書館”河東圖書館,有“少林寺和尚”之稱的聖約瑟女修道院等。由波浪狀的碎石路連接,成為獨特的歐式社區。
長長的陡巷向上延伸,沿巷的九個羅馬拱形墨綠色百葉落地窗,既突出了主屋頂效果,又展現了簡約意式的端莊渾厚氣度。
河東圖書館建於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原主人是壹位官員及其夫人。1918年被香港富商何東爵士購買,作為澳門的避暑別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占領香港期間(1941-1945年),何爵士曾在此定居。
1955年,何東爵士去世。後來他根據生前遺囑,把這棟樓和2.5萬港元給了澳門政府,用來買書和開公***圖書館。河東圖書館於1958年正式對外開放。
河東圖書館分為兩個區:舊區和新區。老壹中的主體建築是花園式建築,主體是明亮大方的鵝黃色,給人壹種古樸典雅的感覺。樓以收藏中國古典文學書籍而聞名,其中包括明嘉靖年間的文史類書籍,許多都是非常珍貴的孤本。
建築的開放式前庭和後花園都是綠樹成蔭。整個建築既有獨處花園的樂趣,又有生活在城市的便利。
穿過美麗的後花園,來到2005年新建的高樓,這是澳門最大的圖書館建築。樓內設施先進,藏書種類繁多。讀者可以在這裏的知識海洋中自由遨遊。
這個圖書館非常人性化,
這麽美的圖書館,真想坐下來選壹本好書看看,安慰壹下自己復雜的心靈。
山頂兩側的高層建築大多是老舊的民居,山頂前的路面鋪著彩色的石頭,以黃、綠、灰為主色調,鑲嵌成精致的波浪形和向日葵圖案,具有觀賞性和裝飾性,賞心悅目!
溫馨提示:
公交:2、3、3A、4、5、6、7、8A、10、10A、11、21A、26A、33路(新馬路下車)
9、16、18、28B,在聖勞冷作堂附近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