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85年,北宋的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宋神宗駕崩,年僅10歲的太子趙煦即位,高太後垂簾聽政。
蘇東坡獲得了東山再起的機會。短短十七個月,蘇東坡從壹個犯官壹路直升到三品大員,提升了六個品級,距離宰相只有壹步之遙。
司馬光擔任宰相後,對王安石變法全盤否定。哪怕壹些行之有效的新法也要盡行廢除。蘇東坡發出不壹樣的聲音。
不追隨,不盲從,堅持實事求是,這是蘇東坡的為政原則。公元1087年,北宋取得了對西夏吐蕃作戰的勝利,百官稱賀,並主張借機議和。蘇東坡卻上書皇帝,提出“為國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
不合時宜的蘇東坡受到政敵的攻擊,他擔憂自己重蹈“烏臺詩案”的覆轍,於是再三請求離開朝廷,到地方任職。公元1089年,朝廷終於批準蘇東坡出任杭州太守。
勤政為民 遺愛黃州
蘇東坡,他的精神世界,既與現實相糾纏,又不失宗教的寧靜與超脫。他的內心“可豪邁,可深情,可喜氣,可憂傷”,但那底色,終究還是儒家的,是救世濟民。
黃州與蘇東坡有著不解之緣。公元11世紀,蘇東坡在“烏臺詩案”後遭遇貶謫,來到偏僻荒涼的黃州。千年時光流轉,如今這裏已是滿目繁華。
在這座城市的中心區域,大自然慷慨地賜予了壹片3平方公裏的水域。政府為民造福的決心賦予了這片湖區新的生命。黃岡人因此幸運地擁有了壹份“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自在與悠然。這座公園有壹個浪漫的名字:遺愛湖。它的由來與蘇東坡息息相關。
蘇東坡貶謫黃州時,有壹位特殊的知己。他就是當時的黃州太守——徐君猷。
黃州安國寺的竹林間,有壹座小亭子。每每閑暇之時,蘇東坡與太守徐君猷就相約來到這裏,說古論今,詩酒相酬。
後來徐君猷要調離黃州到湖南任職,蘇東坡想,徐君猷在這兒當太守,為黃州人做了不少的好事。他就提議是不是把這個竹簡亭改壹個名。
蘇東坡將這座亭子取名為“遺愛亭”,並作《遺愛亭記》,贊美徐太守的功德。
如今,人們把“遺愛”之名贈予了這座造福百姓的公園,意義深遠,令人回味。在遺愛湖旁,消失了近千年的遺愛亭也得以重建。
無論當多麽小的官,蘇東坡都不曾喪失內心的溫暖。他滅蝗,抗洪,救孤兒,能力所及之事,他從不錯過。
大愛無疆 為民解憂
公元1089年,蘇東坡出任杭州太守,這是他第二次來到杭州。他收到黃庭堅專門寫來的壹封信,勸他不要去杭州,朝廷裏的位置更加重要。但蘇東坡沒有理會黃庭堅的建議,義無反顧地奔赴杭州。
黃州赤壁讓蘇東坡看到了功名的虛無,所以在政治上,他更加務實。在杭州任職期間,蘇東坡最有名的業績就是治理西湖。
為了疏浚西湖,蘇東坡通過各方渠道籌措錢款,空缺的部分,他向朝廷申請予以解決。
疏浚西湖的錢款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出現,如果將西湖中的淤泥全部挖掘清理出來,估計會堆積如山。
無處安置的淤泥築起壹道長堤,橫跨西湖南北。堤上芙蓉楊柳、小橋亭閣構成了西湖十景中著名的“蘇堤春曉”。
為了讓水草不再滋生,蘇東坡還想出了壹個方法,那就是將岸邊的湖面租給民眾種植菱角。
蘇東坡在西湖中建造了三座小石塔,圍成壹個水域,嚴禁民眾在這個區域內種植菱角。小石塔後來逐漸演變為最著名的西湖美景“三潭印月”。
這壹系列民生工程的完成給蘇東坡帶來的成就感,絲毫不亞於藝術創作。或許,這是另外壹種傳世的經典作品。
蘇東坡熱愛著自己締造的美,和壹切受他庇護的民眾。他溫情地註視著人世間,把自視甚高的理想主義,置換為溫暖的人間情懷。這也許就是為什麽千年後,壹提到蘇東坡,在中國總會引起人們親切敬佩的微笑。
公元1091年,蘇東坡重新受到朝廷重用,他被調離杭州。
蘇東坡或許已經猜到,在汴京這個權力中心,正有壹個巨大的政治漩渦等待著他。
但他想不到,此後自己將被壹路拋到命運的最低谷。
重新進入朝廷,這壹次他再也無法全身而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