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顏色:龜甲鱗片有黑黃紋、紅黃紋、琥珀紋、淺紅紋、深紅紋、深色紋。在光照下,花紋邊緣有紅色血線,這是龜殼鱗片的特征;仿龜殼由賽璐珞、膠木、樹脂等化學物質制成,顏色較真品暗淡幹燥。用角冒充的假龜殼黑黑的,遠不如龜殼光亮透明,也沒有紅血絲條紋的龜殼斑,使用過程中容易出現層層裂紋。
2.看斑紋:玳瑁的鱗片內部的斑紋呈雲霧狀,多層次立體,與鱗片的層次生長過程有關。鱗片要幾十年才能長出壹層,壹層的厚度連壹毫米都不到。每壹層上圖案的疊加,就像雲的疊加;仿玳瑁的斑紋往往呈棕紅色,與半透明底色的界限模糊,不如真品清晰,斑紋平整剛硬,沒有濃淡和暈圈的變化;有角的假龜殼是豎條紋的,因為角是豎著長的。
3.熱灸:用燒焦的熱探頭針刺,正品散發的蛋白質氣味就像人頭發燃燒後的氣味;仿制品聞起來像燃燒的塑料。仿制品聞起來像酸,賽璐珞聞起來像樟腦,酪蛋白塑料聞起來像醋。
玳瑁,古名桓文甲,是壹種生活在熱帶海底深處的爬行動物。因其壽命可長達1500年,又有十三個盾形鱗片排成三排,龜殼又被稱為“十三鱗”、“長壽龜”。龜甲與玳瑁的區別:玳瑁口尖如鷹嘴,背殼不是壹整殼,鱗片可以單獨去掉,有十三片鱗片;烏龜的頭是圓的,背殼是壹整殼。
龜殼鱗片質地晶瑩剔透,花紋清晰美觀,色澤柔和明亮,制成的工藝擺件光彩奪目,華貴典雅,品味非凡。在東方人眼中,龜甲自古以來就是吉祥長壽的象征,深得皇室貴族、富豪家族乃至普羅大眾的喜愛。以東漢故事為藍本的古代《長詩聖人》、《孔雀東南飛》中,有“壹腳踩絲,龜甲發光”的詩句。唐朝的武則天皇後曾經用過玳瑁手鐲和耳環。宋人更愛龜殼。他們曾經模仿龜殼的圖案和顏色,創造出美麗逼真的帶有龜殼斑點的黑釉瓷器。明清時期,龜甲制品的使用似乎更加普遍。從宮中嬪妃佩戴的首飾,到文人書房裏的文玩,比如小屏風、花瓶、香薰、筆筒、筆筒、銀赫、眼鏡盒、眼鏡架,甚至藝妓舞女使用的手鐲、扇子、粉盒,龜甲匠都有用。清朝慈禧太後用過的龜甲梳子、扇柄、簪,宮中嬪妃佩戴的龜甲鑲鉆手指甲蓋,今天仍能在博物館看到。明末清初,被譽為“秦淮八美”之壹的歌妓董小宛留下的玳瑁桃花扇,雕刻精美,是壹件難得的孤品,更為人們所稱道。
從收藏角度來看,龜甲鱗制品以花紋優美、色澤柔和鮮艷、造型新穎、做工精良、保存完好為最佳,也最具升值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