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學領域,獵頭在社會中的作用壹直是熱門話題。當代學者普遍認為,獵頭是壹種儀式,曾經對社會群體和個人的等級制度的形成、強化和維持起到關鍵作用。有人類學家提出過這樣的理論:獵頭源於靈魂居於頭部的宗教觀點,獵頭是為了帶回並最終征服敵人的靈魂。在人類學著作中,獵頭行為的直接原因包括羞辱對手、清點戰功、完成某種儀式、維持星宿平衡、表現男子氣概、勇敢、嗜血和威風等等。根據河南殷墟出土甲骨文的記載,中國在商代就有獵頭的習俗。殷商人將被俘的外族酋長斬首為人,祭祀祖先後,在頭骨上刻字以示勝利紀念,稱為“人頭骨雕”。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規模興起首頭狩獵。司馬遷的《史記》記載,春秋時期,晉國的趙襄子攻殺了知襄子之後,把知襄子的頭砍了下來,刻上了畫,成了第壹醉。在南方楚國,屈原的《楚辭》中有喪國、禮魂等民間狩獵習俗的記載。商鞅變法後,秦國規定士兵的軍事功勛以俘虜帶回的敵方人頭數計算,計算功勛也很公平。這壹規定極大地鼓舞了秦軍的士氣,其兇殘也讓各國士兵望而生畏。有人認為獵頭行為在秦國滅六國的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種計算戰功的方法在中國壹直流傳到冷兵器時代結束。著名的獵取首級的例子有:三國蜀國大將關羽被孫權俘虜處死,首級獻給曹操。在古代日本的戰爭中,勇士們經常在戰鬥前進行壹對壹的戰鬥,雙方互相告知對方姓名,然後進行決鬥。殺死對方後,武士砍下他的頭,送到軍隊檢驗。然後根據他殺死的敵人的狀況,給予戰功獎勵。這被日本人稱為“第壹次真正的檢查”。
在《永州府十陵》中,有關於日本第壹次體檢的記載:“凡本朝軍士,得敵首級者,為第壹。或者叫高姓,也是根據忠義給武功起的高姓。敵人的物品,如劍等。,通過添加第壹個,被賦予壹個高的名稱。日本的習俗,壹個叫點。按壹種分,就說是分。敵方首領掌管君主,這是真正的視察,涵蓋了視察軍隊的真正含義。記多少本是第壹,是第壹帖。”東南亞和美拉尼西亞的許多南島語族都有獵頭的傳統。人類學文獻詳細記錄了近代以來各部落狩獵首領的習俗,如菲律賓的埃隆高人、沙撈越的伊班人和巴拉萬人、加裏曼丹島(婆羅洲)的達雅人、美拉尼西亞的瓦納人和蘇拉威西島西南部的馬普倫多人。在這些部落中,獵取敵人的頭顱大多是壹種宗教儀式,而不是戰爭行為。獵取頭顱通常標誌著部落成員對自己戰死者哀悼的結束。參與獵取人頭可以作為部落男性成員成年的標誌,部落首領會根據獵取人頭的數量獎勵部落成員。
肯尼斯·喬治(Kenneth George)在對馬普倫多(Maplunduo)的調查中發現,他們壹年壹度的“獵頭”行為已經演變成壹種名為“pangngae”的純宗教儀式,在這種儀式中,椰子取代了真正的頭顱。該儀式在每年的水稻收割時間舉行,其目的包括展示不同部落文化之間的差異和爭論,展示男性的陽剛之美,分發公共物品,抵抗外來文明對馬普倫多民族文明的同化。
菲律賓Elongao人獵取人頭的傳統在公元1930年被當時掌管菲律賓的美國當局廢除。詹姆士·布魯克爵士在公元1830年禁止在沙撈越獵取人頭..古代歐洲凱爾特人的狩獵行為也與宗教有關,但具體目的尚不清楚。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都有凱爾特人把私人敵人的頭釘在自己的墻上或掛在馬脖子下的習俗。蘇格蘭的蓋爾人延續這壹習俗已久,皈依基督教後可能會被拋棄。日耳曼和伊比利亞部落中也有獵頭的習俗,但原因尚未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