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神話小說《西遊記》中唐僧取經的故事,在我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老幼皆知。裏面的人物像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等是虛構的,故事也是虛構的,但是唐僧取經,卻真有其事。明代作家吳承恩筆下唐僧的原型,就是依據唐代著名的高僧、佛教學者、翻譯家和旅行家玄奘。
玄奘姓陳名袆,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出生在壹個信仰佛教的人家。他少年時就愛好佛學,13歲當了和尚。後來,他遊歷了四川、湖北、河南、河北等地的著名寺院,虛心向佛學大師求教,學習佛教經典,被贊為佛門的“千裏駒”而譽滿長安。他學問越來越淵博,但從不滿足,並決心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去學習。當時,交通不便,走陸路去印度,必須經過甘肅、新疆,越過帕米爾,繞過中亞細亞,還有喜馬拉雅山的阻隔。還有那茫茫無際的大沙漠,橫亙千裏,很難通過。但是玄奘毫不畏懼,公元628年(唐貞觀二年),玄奘從京城長安向西出發了。他先到了涼州(今甘肅武威市),講了壹個多月佛經,又到了瓜州(今甘肅安西縣)。在那裏,他得到了壹匹多次往返伊吾國(今新疆哈密縣)的又老又瘦的赤馬,這才過了玉門關,走出了戈壁大沙漠,到了伊吾國。在高昌國,他受到國王的盛情款待,高昌王還給唐僧要經過的西域24個國家的君王壹壹寫信,請他們迎送大唐來的高僧。
在沿途國王的幫助下,玄奘得到了給養、馬匹,歷盡千辛萬苦,翻過了帕米爾北隅的淩山(現天山山脈的冰達阪),又闖過了大雪山。公元629年(唐貞觀三年)的夏末,經過壹年的跋涉,他終於到達印度。
玄奘在北印度壹些國家遊學,又到中印度遊歷了30多個國家。中印度是當時佛教學術中心,玄奘在馳名世界的那爛陀寺,向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潛心求教修學了5個年頭,通曉了全部經論,成為很有學問的佛學大師。他又到印度其他壹些國家學習,認真閱讀各國藏書,向各國高僧請教。他的不屈不撓的進取精神,博得了印度各地人民的贊嘆和欽佩。
公元645年(唐貞觀十九年)正月,玄奘回到了闊別近20年的長安。這時,他已是壹個鬢發斑白的老人了。在古代交通那樣困難的條件下,他遊歷了17年,走了5萬裏路,周遊了大小110個國家,帶回了675部佛經。唐太宗聽到玄奘回國,特地派了文武官員去隆重迎接,壹時,長安的市民把街道擠得水泄不通。
玄奘把他帶回來的佛經等,在長安最繁華的朱雀大街南端公開陳列,讓人們參觀。這是我國歷史上第壹次介紹印度文物的展覽會。接著,他在皇太子李治為他修建的慈恩寺裏的譯經院裏,專心譯經,還從各地挑選了壹批高僧、學者,參加這壹工作。前後用了19年時間,譯出佛經75部,1335卷,有1300多萬言,在中國翻譯史上寫下了劃時代的壹頁。他還著有《大唐西域記》壹書,長達12卷,記述了他經歷的110個國家和傳聞的28個國家的歷史、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地理、物產等情況,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歷史地理、政教民情的重要文獻。
公元664年(唐麟德元年),這位畢生致力於中印文化交流的三藏法師在玉華寺逝世。附近500裏地前來送葬的人有100多萬,夜宿在墓旁的有3萬多人。玄奘生前曾在慈恩寺西院同工匠們壹起搬磚運石修建的大雁塔,收藏了他從印度帶回的經典和佛像。這高達60多米的巨塔經過歷代修葺,壹直高聳在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成為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也是玄奘卓越貢獻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