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海外貿易的大宗貨物是將日本的白銀、漆器、刀劍、屏風、扇子等銷往中國,將中國生產的藥材、瓷器、絲綢、銅錢等銷往日本、朝鮮,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生產的犀牛角、蘇木、香料、錫、糖、象牙、乳香、龍涎香等銷往中國、日本、朝鮮。
福州是琉球在中國的主要貿易港口。琉球商人在福州交易的商品種類繁多,包括手工藝品、藥品、香料、礦產、海產品、紡織品等異域商品。福州也有人“賣球商的貨”。琉球商人從福建帶走的貨物主要是陶瓷、漆器和絲綢。
康熙初年琉球王國與中國的朝貢貿易非常發達。帶到中國的貨物有金銀罐、金銀粉盒、金壇子和酒海、泥繪屏風、泥扇、泥銀扇、畫扇、香蕉布、苧麻布、紅花、胡椒、蘇木、大刀、火刀、槍、盔甲、馬、馬鞍、絲綢、棉花、螺旋盤,額外進貢沒有配額。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日本延保八年),琉球再次朝貢,皇帝下令免除部分奢。後來的貢品只有馬和熟硫磺、海螺殼、紫銅等。
朝鮮王朝通過琉球對南洋的轉口貿易也發展起來,從南洋進口藥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國的首都琉球村(朝鮮稱海浦),壹艘琉球貿易船專門駛往朝鮮。琉球與朝鮮的關系在政治和經濟上都有所發展,但經濟的作用大於政治,因為它們都屬於明朝的藩屬。
琉球與東南亞的經濟關系是互補的。16世紀,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勢力已進入東南亞,其產品通過琉球中轉站銷往朝鮮、日本,獲利豐厚。但從16世紀末到17世紀末,隨著西方國家與中國直接貿易聯系的建立和薩摩的入侵,琉球的轉口貿易地位趨於下降。此後,琉球的財政狀況越來越困難,有時甚至出現無錢接待冊封使節,向薩摩亞人借錢的情況。
琉球土地貧瘠,發展農業困難重重。它依靠轉口貿易來獲得所需商品。而且國家經常鬧饑荒,人們以蘇鐵的果實為食。因此也被稱為“蘇鐵地獄”。直到1594年,中國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從菲律賓走私番薯進入福建,1604年,琉球仁業國總經理從福州帶回番薯苗,由馬平亨在那裏廣為種植(文書之間的親戚真的很常見)。至此,人們的死亡大大減少,紅薯也是主食。那時候,只有國王和貴族才能吃米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