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導遊的帶領下,我們從古城西門進入市區。平遙古城的西門不是向西開,而是向南開。進去後有壹個骨灰盒,然後就可以進正門了。古人這樣設計是為了古城的安全。如果敵兵進攻,誤以為已經進城,其實只是進了甕。甕中之兵或者上面的守衛會把甕中之敵打得落花流水,就像甕中捉鱉壹樣。這就是翁城的由來。站在骨灰盒裏擡頭望去,可以看到周圍都是滾石,似乎有壹種墜落的感覺,讓人不寒而栗。我不禁佩服古人的智慧。進了城門,爬上樓梯,是壹座高大雄偉的城樓。站在城樓上,只見旌旗獵獵,號角吹響,讓人聯想到充滿戰火的古戰場。環顧全城,各種古建築錯落有致,裝點著整個古城。
平遙古城由四條街、八條小街和七十二條曲徑組成。街巷縱橫交織,主次分明,排列有序。平遙南街是整個古城的縮影。以城樓為中心,長約800米的南北向道路上有店鋪。走在光滑的石板路上,壹排排風格各異的古玩店,真實地勾勒出明清時期的繁華風貌。念馮勇、太淵紅、童衣情、藏古齋,從這些古樸典雅的店號中,我們可以看到這裏的古樸典雅。雖然這些商店已經不再處理當時的商品,但它們仍然可以讓人們想起過去的歲月。
平遙不能不說“晉商”和“銀行”,因為這裏是晉商的發祥地之壹,也是中國第壹家現代銀行的雛形——日升昌銀行的發源地。在平遙,我們參觀了西街的“日升昌”票號。印象最深的是南大街的“協盛昌”票號。這家銀行雖然比日升昌晚,但規模更大,更能反映當時平遙的繁華景象。這家銀行保存完好,總理室、經理室、助理室設置有序。我對地下錢莊最感興趣。拱頂上方是露天,上面鋪著鐵絲網,鐵絲網上掛著鐵鈴鐺。稍有風吹草動,鐘聲就會響起,提醒金庫的看守人。在地下金庫的中央,有壹個金庫之寶——木質盤龍。這條由烏木雕刻而成的龍有幾米高。據說是明朝朱元璋送給大臣劉伯溫的。票號的主人運氣好,從劉伯溫的後代手中買下了這件寶物。可見票號主人在當時的社會地位非同壹般。
從南街向西拐,在導遊的安排下參觀了平遙古賢街。此時,縣長的宣判正在縣城大街上上演。扮演縣令的演員威嚴地坐在“明鏡高懸”的牌匾下,手裏拿著小木槌正在審理壹個案子。案情大致是某官員貪財,通過辦案搶了屠夫的錢袋子。縣令以豐富的經驗結案,錢袋物歸原主,枉法長官受到懲罰。演出結束後,遊客們笑著離開了。
逛平遙,聽說這裏有壹個藏文報紙博物館,引起了我們記者的濃厚興趣,特意前去觀看。
蘇世明藏報博物館位於平遙南街。著名記者、原人民日報社社長邵華澤先生題寫的館名,剛勁有力。* * *擁有12個展廳和展覽建築,占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 * *館藏古今報刊6萬余種,165438+萬余冊。這裏有中國最早的報紙——《申報》,稀有珍貴的《人民日報》創刊號,還有《絲報》、《煙標報》、《手帕報》、《傘報》等異形報紙,還有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的最小的報紙——《江南旅遊報》。很多都是國內孤兒,非常珍貴,讓人大開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