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關門釘 用在家具上,指榫卯拍合後,用鉆打眼,銷入壹枚木釘或竹釘,目的在使榫卯固定不動。“關門釘”是北京匠師的叫法 , 意思是門已關上,不再開了。
3? 但是我們也能從存世實物中見到關門釘打開的情況,在家具修復過程中,仍需用鉆將釘鉆碎,方能拆卸,修好後再次打入木釘。
4? 在修理斷腿家具的情況中,也經常見到用關門釘來接腿的做法。關於關門釘的問題,有人認為是壹種不好的做法,只有工匠制榫手藝不精的才用關門釘。
也談“管門釘”
“管門釘”做法確實常出現在硬木家具中,尤其是“蘇作兒”家具居多,有人推測管門釘壹詞來自於“古代管城門鎖鑰的兵丁——管門丁”,似有“想當然"之嫌,並在網絡上以訛傳訛,我以為不妥。
關門釘在明式家具座椅上常用的部位
“管門釘”是華北農村莊戶人家戶門上的壹個最小部件,木質,壹般直徑7、8毫米,長度4、5厘米至10厘米不等,需視戶門大小而定。
這種釘為什麽叫管門釘?它到底“管”門上的什麽部位呢?
古代北方的木門多用厚木板與門邊攢合而成,由於每扇外側只有壹根門邊,裏側厚板上的幾根穿代明露在外。
因此被北京匠師稱為“撒代門”,沒有合頁,而是將外側的門邊上下做成木軸形式,靠上下的連楹、門墩管住,又稱“門轉”。
門背面用5根穿代將門板與門邊連接,順門板方向安裝壹條壓代(高於穿代),在壓代上安裝可以滑動的“門插管兒”,上下***有兩個門插,大約在上下各1/4處,分別從左右兩個方向對插,插入另壹扇門上“壓代”的孔內,將門“別住”,使門不能推開。
插好後用木釘插入插管兒壹端的小孔,使插管兒與門鎖死,這樣門插管兒就退不開了。
管門釘就是將門插管兒管住的“釘”;為了防止這種小部件的丟失,通常都是用壹根線繩,俗稱“納底子繩”,把木釘拴在門插管兒的尾端,後來也有用大號鐵釘(洋釘)代替的。
古代盜賊猖獗,夜間行竊時常用壹種帶尖的長刀“殺豬刀”從門縫伸進,用刀尖將插管向壹端“撥”,這種即輕又慢的動作非常有效,幾乎沒有“撥不開”的門。
但是如果在插管兒插好後,在插管的壹頭兒插上“木釘”,木釘不掉,插管是撥不動的,這種專管“門插管兒”的木釘,俗稱“管門釘”。
管門釘如果出現在家具制作上,嚴格說是壹種銷釘的做法,也有人稱為“關門釘”,屬於榫卯結構範疇,常用硬質木材或竹材做成,目的是把榫卯“鎖死”。
修理的時候先要把銷釘用鉆頭鉆碎,然後才能把榫從卯中退出,壹般這種銷釘常出現在椅凳類的腿棖結構上,因為這種家具經常活動,需要牢固。
這種“管門釘結構”的做法,在很多家具上都有出現,尤其是柴木家具更是常見,但手藝高超的師傅常對此嗤之以鼻,恥笑為是 “徒弟活兒” ,言外之意是用釘“管著”榫兒的這種手藝還處在學徒階段。
倒不是這種結構不科學,只是這種結構出現在農具上還有情可原,例如耬、犁、車、耙等等,畢竟風吹日曬的難免榫卯松動,如果出現在居室家具中,說明木匠師傅對自己的榫卯結構還沒有足夠的“自信”。
壹般新家具不用這種做法,如果家具出現結構松動,修理時倒是常用這種“管門釘”。
因此,出現管門釘的家具,大致可以判斷為“已經是修理過的家具”。壹般經過修理的家具價值要打折扣,因此管門釘要“慎用”,非萬不得已盡量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