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很特別,因為這艘船到達時就被鋸成了兩半。押運員說因為船體太長,當時的運輸工具很難搬運,只好暫時委屈壹下。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首都呈現國慶10周年十大建築之壹。博物館於8月開工,1958,歷時壹年。7月完成,1959,當年國慶開始內部預覽。
這座“渡江第壹舟”是該館收藏和展出的首批重要文物之壹。經過粘合修復,這艘船成為當時博格展出的最大的革命文物。
這艘船是南京軍區派來的。為了找到這艘船,南京軍區軍史部專門成立了征集小組。采集組的首要任務是調查確認誰是“第壹艘過河的船”。
這件事比較麻煩,因為渡江戰役後湧現出壹批“渡江第壹船”,都是由參戰部隊(有的甚至是師、團)命名的,渡江戰役總前委並沒有決定哪壹艘船是整個戰役的“渡江第壹船”。客觀地說,這些船在渡江戰役中表現突出,是第壹批在各河段沖擊長江南岸的先鋒船。毫不誇張地說,他們都是英雄。
然而,它只能用船運送到博格展出。這艘船必須在整個戰役中具有代表性,到達南岸的時間必須提前,同時不能有違反命令和紀律的缺陷。
搜索的方向還是很明確的。根據渡江戰役“中央突破,兩翼側翼”的戰略規劃,最先登陸南岸的,只能從解放軍集團第七、第九兵團集結的江北武威段的船只中尋找。因為中國組的攻擊時間比東西組早半天。
經過全面調查和多方考證,並根據軍隊保存的渡河戰役船夫名單,組稿小組最終將目光鎖定在壹位53歲的老船夫——安徽省巢縣漁鄉東張村的張小花。
幸運的是,當采集隊找到張小花時,那艘參戰的船,以及戰後部隊發給他的“壹級英雄”證書和印有“渡江第壹船”的獎勵旗還在。此外,還有壹個裝著機槍子彈的鐵箱。
這時,張小花已經60多歲了。當他依依不舍地交出渡船、獎狀和頒獎旗時,他抱著鐵盒子,喃喃地說:“把這個留給我做個紀念吧。”
要知道,在這個時候,張小花已經失去了妻子和孩子,他的女兒們也已經出嫁。這艘船和船上的物品成了他孤獨的寄托。
不知情的招募者自然忽略了老人的感受,職責也促使他們不肯放棄這個見證戰場的對象。他們笑著回答:“妳總把它作為個人紀念品留下,或者作為國家紀念品帶到北京,讓全國都看到。多好啊!”
張小花的嘴動了動,但沒有說話。這個永遠聽黨話的老英雄能說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