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窖冰
舊時傳統歲時風俗。亦稱“藏冰”。
早在先秦時代,時人便利用天然冰來制冷,給食物保鮮、做冷飲。據《周禮》記載,當時周王室為保證夏天有冰塊使用,專門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管理“冰政”,負責人稱“淩人”。此部門的編制不小,***有80名“職工”。壹般從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開始采取天然冰塊進行儲存。
每年大寒季節,古人就開始鑿冰儲藏,管理藏冰事務的官吏監督奴隸、農民到水質好的地方鑿采,藏到預先準備好的冰窖裏。
冰窖都建在陰涼的地方,深入地下。用新鮮稻草跟蘆席鋪墊,把冰放到上面之後就覆蓋稻糠、樹葉等隔溫材料,然後密封窖口,待來年享用。
由於這樣儲存,每年大概會有三分之二的藏冰會融化,所以古人常常將藏冰量提高到所需使用冰量的三倍。
2、制冰
大約在唐朝末期,工匠們在生產火藥時開采了大量硝石。偶爾他們發現硝石溶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的熱,能使周圍的水降溫直至結冰。於是壹些能工巧匠便開始利用硝石制冰。
工匠們將水放入罐內,取壹個更大的容器,在容器內放水,然後將罐子放在容器內,並不斷地在容器中加入硝石,結果罐內的水結成了冰。
硝石是壹種白色味苦的晶體,顏色如霜。硝石的化學名稱叫硝酸鈣,它溶解於水時會吸收大量熱量,使周圍溫度降低以致結成冰。
擴展資料:
窖冰起源:
我國北方夏日暑熱,冬日結冰,故有於冬季藏納冰塊於冰窖以供來夏使用的風習。此俗起源甚早,《詩經》中即有記載,且多行於宮廷、官府。古代有專門管理此事的官吏,並建有窖冰的“冰井”。
宋高承《事物紀原》雲:“《周禮》有冰人,掌斬冰,淇淩。註雲:淩,冰室也。其事始於此。"
清代冰窖分三種:官冰窖,府第冰窖,商民冰窖。
每到十壹月三九、四九天,即有伐冰、藏冰之舉,頗屬盛事。
清《會典》“工部都水清吏司藏冰”條雲:“凡伐冰取諸禦河……歲以冬至後半月,部委司官壹人,募夫伐冰,取其明凈堅厚者,以方尺有五寸為塊。凡納冰,紫禁城內窖五,藏冰二萬五千塊;
景山西門外窖六,藏冰五萬四千塊;德勝門外窖三,藏冰三萬六千七百塊,以供各壇廟祭祀及內廷之用。德勝門外土窖二,藏冰四萬塊;正陽門外土窖二,藏冰六萬塊,以供公廨……設暑湯之用。”民國時仍有此俗。
百度百科-窖冰
人民網-古代人沒有空調,他們怎麽過“熱死人”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