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資料介紹,眼鏡最早出現於1289年的意大利佛羅倫薩,據說這項世界上最重要的工具,是壹位名叫阿爾馬托的光學家和壹位生活在比薩市的意大利人斯皮納發明的。但也有人認為,中國人在2000年前就發明了眼鏡。盡管眼鏡發明誰為先至今仍是個謎,但我國在明朝中期就出現了眼鏡,卻是不爭的事實。明萬歷田藝蘅在《留青日劄》卷二《叆叇》條雲:“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節,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綾絹聯之,縛於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余。余曰:此叆叇也。”這是的叆叇即最初的叫法。 我國早期眼鏡的圖像及實物資料存世不多。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明畫《南都繁會景物圖卷》中有壹老者戴著眼鏡。清乾隆年間,我國已能生產眼鏡,鏡架為黑漆木框,裝有系結的絲帶,鏡片由水晶磨制,至清嘉慶年,眼鏡普及,張子秋在《續都門竹枝詞》雲:“近視人人戴眼鏡,鋪中深淺制分明。更饒養目輕猶巧,爭買皆由屬後生。”有趣的是,清代眼鏡的深淺標度,是根據子醜寅卯十二地支來劃分的,這在清史料筆記李光庭所著的《鄉言解頤》中有記載。自13世紀人類發明鏡片以來,壹直用水晶玻璃磨制鏡片,1937年法國發明了壹種叫壓克力的塑料眼鏡片,雖不易破碎,但清晰度差。1954年法國依祖路公司壹位工程師從制作飛機座艙的材料中受到啟發,從而發明了樹脂鏡片,自此以後,這種鏡片便成為世界鏡片王國的至尊,壹直沿用到今天。 收藏眼鏡以鏡片、鏡架、鏡盒完整無缺為最佳(從某種意義上說,鏡架、鏡盒才是眼鏡收藏的價值所在)。同所有的藏品壹樣,眼鏡也是年代越久價值越高,但集藏者大可不必“喜舊厭新”。隨著現代高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眼鏡已不再僅僅是矯正視力的日用品,而逐步成了臉部美容的裝飾品,正是這壹微妙的變化,誕生了壹批式樣新穎、功能獨特的眼鏡,如:在衛生間沐浴或室內外溫差變化時,也能看清東西的防霧鏡;能減少長時間使用電腦,熒屏射線對人眼睛損害的電腦鏡;在壹片鏡片上有多層次、不同的光頭,既可看電影或用以走路,也可看電視、電腦或看書報的多用鏡(又稱多焦點鏡);專門用於釣魚的垂釣鏡,不僅可通過折射減去太陽光照在水面的光強度,又可清晰地看到水面的動靜;用於夜晚開車行駛的夜行鏡,不但能使前方迎面照亮的車輛大光燈變得柔和,而且還能十分清晰地看清路面,保障安全…… 這些眼鏡不僅給市民的生活帶來了莫大的方便,更給眼鏡家族增添了新的品種,受到了眼鏡收藏者的青睞。我認識壹位藏友,他雖不戴“眼鏡”,但對眼鏡收藏卻情有獨鐘,慧眼獨具,無論古今眼鏡,他都不輕易放過。幾年的光景,他就收集了我國明、清、民國各個時期各種款式的眼鏡近300副,僅鏡架材質就有金、銀、K金、白銅、黃銅、磷銅、木、玳瑁、牛角、塑料等10多種,鏡盒也五花八門,多姿多彩,既有鯊魚皮眼鏡盒和木雕盒,也有刺繡盒和“文革”時印有毛主席語錄的泡沫盒等。問其何以收獲頗豐,他壹語道破天機:越是問津者少,越能尋到自己的心愛之物。看來,收藏之道確實需要獨辟蹊徑才可能“修”出正果。眼鏡收藏如此,其它收藏又何嘗不如此呢。
上一篇:百思不得其解,古代沒有冰箱,宮廷裏的冰塊又是從何而來的呢?下一篇:福利和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