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時看過《許三觀賣血記》和《在細雨中呼喊》,現在已經忘了劇情。幾年前在kindle上看《兄弟》,那是為數不多的因為閱讀而流淚的壹次。雖然我是壹個淚點很廣,淚點很低的人,但是我受不了感動。甚至每壹次奏國歌升國旗的運動員獲獎,我的眼裏都滿是淚水,但我很少被書中的情節感動,余華的書是個例外。這也是我很久不敢碰《活著》這本書的原因(同名電影我看了很多遍,每次觸到心裏總是淚流滿面)。
前幾天買了文成和活命。像我這種喜新厭舊的人,當然選擇了先讀文成。很久沒看紙質書了。我喜歡所有有質感的東西。這本書本身就讓我愛不釋手。再加上余華的話,那天下午和晚上我都沈浸在余華創造的小說世界裏,無法自拔。
看著每壹個真實打印出來的字體,第壹次發現余華的文筆真的很好!不用說,文字簡單,易懂,易讀。我的目光掃過每壹行字,就像吃果凍壹樣。壹失足成千古恨,忍不住吃了壹個又壹個。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比喻和擬人修辭的運用簡直是出神入化,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
當林祥福從沈睡中醒來,看著身邊的小梅,余華寫道:
這壹段可能不夠出彩,但下面這句話很驚艷:
我記得有個作家好像說過,類比是基於對事物的深刻理解。這裏用日出日落來比喻思想,形象生動,很好地表達了林祥福對小梅的深深思念。
林祥福剛到西溪鎮的時候,正好是冬天。為了描述當時的艱苦環境和他的艱難處境,余華寫道:
壹個“滲透”冰雪對人的傷害很大,壹個“關”字凸顯了林祥福找地方住的舒服。
阿強和小梅回到西溪鎮後,憂心忡忡,仿佛腳鐐無處不在,壹步步走不自由。余華寫道:
壹個“歇”字道出了多少悲傷、嘆息和無奈。
除了這些驚人的豪言壯語,余華也毫不吝嗇自己的幽默。當然,這種幽默也夾雜著主角的復雜情緒。
比如他這樣描述林祥福對小美的癡迷:
這.....真是六親不認...
沒有人不服,只有服華哥。
當然,還有比這更精彩的段子。這對紙質書不好。提取它們真的太麻煩了...
再來,寫阿強和小梅得知林祥福來到西溪鎮的反應:
只能說余華駕馭文字的能力太強了。
當然是劇情讓我對這本書念念不忘。對結局的期待讓我愛不釋手。我愛不釋手是因為每次讀到開心的部分,我都覺得余華的風格背後壹定埋著壹顆悲劇的炸彈。
果不其然,當妳陷入故事中,妳只能隨著小說世界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而悲喜交加。
結局還是悲劇,我就不去經歷了。我只想說,看完書,我的心情真的下降了幾個百分點...
書中有許多感人的地方。
感動是壹種微妙的東西,也是很難捕捉和發現的。優秀的作家壹般都有這方面的天賦。
雖然主角的結局很悲劇,但在這個悲傷的背景下,也處處有著人性的善良和溫暖。我想這可能就是余華的作品深受讀者歡迎,堪稱偉大的原因吧。
比如通過作品,田家五兄弟對林家三代忠心耿耿,包括林祥福。比如,林祥福初到西溪鎮,居無定所,上街幫助陳永亮夫婦。例如,陳被土匪綁架後,土匪頭子的老母親照顧他。比如富商顧益民(被認為是反派),對西溪鎮人民慷慨無私,英勇就義。就連與林祥福關系密切的女子崔萍,也在最後時刻為林祥福做了壹碗炒飯,成為了幫助他卻死了的使者。
這樣的普通人太多了。簡單來說,書裏除了犯下各種罪行的土匪和燒殺搶掠的軍閥,都是好人,甚至土匪頭子裏還有壹個正義之士。
至於小美,我不知道該同情她還是詛咒她......要不是她,也許林祥福就不會是這樣了......美貌真的會讓人,尤其是男人,失去客觀性。明明壹切都是從她開始的,但有時候,她還是會因為傷心而不開心,因為無奈而嘆息。也許,余華給她的結局是壹種矛盾的處境。
現實生活中沒有如果,小說世界裏也沒有如果。如果非要定調子,就用書中的話吧:
這就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