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皮影戲的起源

皮影戲的起源

隴東皮影戲,又稱燈影、牛皮娃娃,是壹種舞臺表演用具,也是壹種民間工藝品。隴東皮影戲,舊時是以食用清油(植物油)的光為燃料,照亮牛皮制成的人物剪影的民間皮影戲。也可以在白天陽光明媚的時候表演,這叫熱皮影戲。

皮影戲的起源

皮影戲起源很早。據隴東民間傳說,秦始皇的兒子胡亥出生時,哭了壹整天。但是有壹天,他看到窗戶上閃著的人影就不哭了,但是人影壹離開窗戶,他又開始哭了。於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者的形狀,繼續表演。胡亥不哭了,皮影戲也出現了。北宋時期,電影表演更為普遍。《京城吉生》說:“每壹部電影,起初都是用素紙雕成的,後來又用彩皮蓋成。”清朝時在宋仁宗,範仲淹鎮守青陽。當時,藝術家獎勵士兵玩皮影戲。清朝末年,甘肅將軍董福祥帶著環縣皮影戲班來北京給慈禧祝壽。

隴東皮影戲的技術特征

隴東皮影戲主要分布在平涼、青陽兩縣,集中在陜甘寧三省交界的三角地帶。其人物造型可以概括為五類:生、旦、凈、端、醜。根據人物不同的身份特征,對眉毛、眼睛、鼻子、嘴巴、胡須進行誇張處理。在工藝上,龍洞皮影戲的外輪廓用直線概括,造型俊美,特別註重花紋裝飾和強烈的著色對比。大概有壹千種頭型。因為在平面屏幕上表演只能左右移動,所以壹般用“五部臉”,即側面表示:壹眉、壹眼、壹耳垂、半個口鼻、壹張臉。皮影戲的人物也是用側面來表現的。隴東皮影戲音樂深受陜西西路皮影戲絲板腔和宛宛腔的影響。有的團用以上音樂表演,有的用秦腔,但大部分團以唱隴東情為主。

隴東皮影的雕刻原料很有講究,要求以小口青溝期的黑毛牛皮為最佳,厚薄適中,質堅質軟。在整個制作過程中,選皮、刮皮、延樣、針簇雕刻、上色、發汗、燙磚等所有工序都不馬虎。隴東皮影雕刻藝人代代相傳,雕刻技藝也很講究,有切、推、沖、“扣碗”等。按照先復雜後簡單,先內後外的順序雕刻。

早期龍洞的皮影戲只有20厘米左右高,圖案和色彩簡單概括。後來的皮影戲大概壹尺多高,著色以黑、紅、黃、綠為主。它的整體造型是頭大身小,上身窄,下身寬,手臂過膝。全身的頭、胸、手、腿等部位用牛筋鉸接,身體上的幾個關節根據運動的需要用三五根竹竿操縱。通過光線投射,影子人在屏幕上表演各種動作。清末,隴東皮影戲出現了“花果山”、“金色大廳”等圖案復雜的大布景,稱為“大件”,尺寸為220至50厘米,中間壹件也有100厘米。

馬德昌,當地的皮影戲收藏家。

當地的皮影戲收藏家馬德昌是甘肅靜寧人。他壹生致力於皮影戲藝術的收藏、雕刻和演唱,他的皮影戲收藏中最有價值的是明清和民初的珍品,尤其是清代的大型皮影戲仙佛,結構嚴謹,設計精美,雕刻精美。年代越久,就越古拙,越深刻,尤其是各種彩繪的人臉、俘虜、妖怪的造型,都是那麽威嚴有力,個性突出,生動多變。他的10件《隴東皮影戲集》等藏品入選《中國年鑒》、《中國美術全集》,部分皮影戲新作出口奧地利、英國、美國、日本、法國、加拿大等國家。

1987年1月,從事世界皮影戲藝術研究的奧地利客人卡明斯基博士和中奧友協副秘書長閆珊女士專程到隴東平涼拜訪馬德昌,購買了他的新皮影戲50多件,在他們的首都維也納展出6個月。這兩位奧地利藝術家用德語寫了兩部作品《中國皮影戲的前世今生》和《彩色皮影戲的魅力》,全面介紹了中國的皮影戲藝術..1989年9月,日本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上田俊壹從東京來到平涼,參觀了馬德昌皮影戲後說:“這是我在中國看過四次最好的皮影戲,中國皮影戲棒極了。”還買了20多件他的新皮影戲。可見,皮影戲藝術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喜愛,皮影戲已經成為公認的、受歡迎的優秀傳統藝術和現代藝術。

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龍洞皮影戲在馬德昌去世後已衰落多年,其余的已難覓蹤影。近年來,皮影戲的收藏越來越受歡迎,但皮影戲表演的觀眾卻越來越少,皮影戲正在成為壹門死藝術.但還會有另壹條路,就看怎麽走了。

  • 上一篇:男子400米欄奧運冠軍瓦羅:碳板跑鞋正在損害運動員的名譽。
  • 下一篇:石屏工藝壹絕 烏銅走銀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