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好理解,就是人總是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前進的,而我所堅持的高效閱讀似乎與這個原因格格不入。
我理解的高效閱讀:隨著收集和學習復制,我仍然摘錄。
每次讀到好的文章,就像看到了美女,交到了朋友。激動,恨不得永遠擁有對方。我獲取美的文獻有三種方式:摘抄、復制、收藏。
摘錄記錄成長,鍛煉思維,提高寫作能力。摘抄自古有之,有了文字,就有了摘抄。80年代,我還是個初中生,有了第壹本,裏面全是傷春悲秋的詩詞,鄧麗君的歌詞,名言警句,哲理名言等等。抄的太多,看的太多。我還記得:也許,人總有那麽壹點點,忘不了。不用說,他們就像怕光的蝙蝠,在黃昏的角落裏拍打著翅膀......說出新的話,說他們很難過。
節選都是寶,會反復讀,百讀不厭。回看原節選,也能看出當時的心情與認知,認同與反駁,痛苦與迷茫。有時候融也有自己的見解要總結和記錄。
節選記錄了郁郁蔥蔥的腳步,映射了思想感情的歷程,精神世界的變遷與成長。若幹年後,我從摘錄中回憶起我的歲月印象、我的精神經歷和我已壹去不復返的青春歲月。
這些泛黃的節選,不僅讓我想起了自己的生活,也讓我更加珍惜。我也會在文學思想枯竭的時候,從手稿中尋找隱藏的靈感。回首往事,我的靈感就在字裏行間。
沒什麽不同。摘抄潛移默化的提高了我的寫作能力。
復制,滿眼。有了互聯網和學習復制粘貼,我曾經忽略了我的摘錄,並轉移到文件夾。抄摘抄省時省力,方便高效。壹鍵復制,壹鍵粘貼,可以提取全文,段落,句子。雖然“快節奏”是時代的屬性,但讀書帶來的賞心悅目、心悸動、情感頻率,都需要慢慢去感知,壹點點融化。文件夾裏全是冷冰冰的、壹模壹樣的文字,讓我感覺不到“相識和喜悅”,滿足不了我的閱讀體驗。
曾經的“心痛”被放進文件夾,漸漸被我遺忘。
人總是習慣了,不容易被打破。?
收藏,如過眼雲煙。看到新的信息和好的文章,就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馬上收集囤積,發現滿滿壹籃子蔬菜。真正收藏的方式比復制粘貼更方便,而且保留了初衷。而囤積在收藏夾裏的“菜”,有多少是最後加工、食用、消化成自己的維生素的?
《壹見鐘情》等在收藏夾裏被人憐惜過的花,都枯萎了,很少開了。就像買書不如借書,買了就有了。急什麽?等到有空心情好的時候。
曾經壹見鐘情的東西,清理久了,化為塵灰,土歸土,春夢無痕。
留著就行,不看就行,扛著就行,扛著也不能增長見識和智慧。讀書,思考,磨練,提升,是收藏和囤積所不能及的。
收藏不是互相學習,知行合壹的深度學習方法。?
就這樣,有了收藏,學會了臨摹,我還是更喜歡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