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百侯中學的發展歷程

百侯中學的發展歷程

百侯中學坐落在百侯鎮的廓嶺之麓,梅河之濱,她的前身是聯益中學,由楊德昭先生等熱心人士創辦於1923年,學校借“丘氏別業”為校舍,由於經費困難,僅辦了壹個學期。而後便由楊德昭先生等人在南洋、上海等地募捐,得到楊虎臣、楊富臣、楊昭臣諸鄉賢的贊助,籌集壹筆資金,在古榕樹下建校舍。1925年改名為百侯中學,1933年新校落成,師生遷入上課。1933年,日寇加緊入侵,民族危機加深,楊德昭先生為改革鄉村教育,聘請由陶行知先生推薦的壹批曉莊師範師生來校任教。是年秋,潘壹塵校長到校後,團結本地人士成立了“百侯鄉村教育促進會”,合並侯南原有四所小校為百侯中心小學,作為百侯中學的附設小學,促進了教育的普及和中小學教育質量的提高,使百侯的教育面貌為之壹新。

百侯中學在實行生活教育期間,設有初中部、藝有師範班和民眾教育館。當時候中實行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其教育目標很明確,就是培養革命的青年,學校號召“革命的青年要有創造的精神、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健康的體魄、勞動的身體”;學校提倡“教、學、做合壹”、“手腦雙揮”、“以教人者教己,在勞力上勞心”;學校對學生進行民主、自由、愛科學、愛國家、愛勞動、與工農相結合等壹系列的革命啟蒙教育,侯中在不長的歲月裏便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辦學風格:這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辦好具有民主團結,艱苦樸素,勤奮好學,追求進步的精神,這也是陶行知先生所贊揚的侯中精神。

在抗日戰爭期間,羅亦平先生(羅明同誌)代任校長,1937年秋剛到侯中,他就根據學校實際,實施抗戰教育,他任用進步教師,配好領導班子,加強管理,訂立制度,在校內要求師生既要積極利用課外時間參加救亡活動,又要認真教學,提高質量。抗戰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延伸。1941年秋侯中辦起了高中,成為大埔縣第壹間私立完中。

抗日戰爭勝利後,侯中在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進行了艱苦的革命鬥爭,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教學,為革命和建設準備了大批人才,僅1949年先後參加革命隊伍的師生達300余人。解放後,侯中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由私立改為公辦,1952年又辦起了高中,恢復了完全中學,學校迅速發展,呈現出壹派欣欣向榮、朝氣蓬勃的新氣象。學校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對學生進行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師註意學習教育理論,改革教學方法,教學質量提高較快,連年高考居全縣榜首。侯中在解放前、和五六十年代,其辦學質量之高,就已聞名於全縣、全省,培養了大批人才,遍布全國各地和全世界各地。

  • 上一篇:「藏傳文玩」西藏老蜜蠟稀缺之美,了解與收藏入門科普
  • 下一篇:知行收藏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