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幾億年前,壹種中酸性的巖漿,進入到大理巖中,參與了地殼運動。大理巖與巖漿中的不同成分,在外力的作用下相互交融,這些礦物元素最終凝結成了寶貴的玉礦石。而在後來的地質運動中,有的玉礦裸露出地表,有的則被推升到了雪域高山上,比如昆侖山脈,那裏海拔有四五千米。
在這些珍貴的玉礦中,可以確定,新疆和田地區的玉料,最為珍貴、稀有。位於雪域高原上,素面朝天的玉礦石由於剝蝕、風化,被崩落到山澗裏,在雨水的沖刷之下,進入和田地區的流域,經過數萬年的磨礪,這些玉石保留下了最精華的部分,這便是後人說的“羊脂玉”,它們是玉石這個大家族中,最稀有和珍貴的品種。
關於玉石種類的劃分,也有著不同的標準。有的按地域劃分,比如說有遼寧的岫巖玉、河南的獨山玉、西安的藍田玉、新疆的和田玉等等。如果是以顏色來劃分,玉石還可以分為白玉、碧玉、墨玉等這些品種。但是對於這些顏色的變化,其中,最珍質的礦物學成分,並沒有任何改變,它們的成果,主要歸功於,玉石中包含了不同的微量元素。含石墨的,呈現出黑色,含礞的,帶有褐紅色,而含鐵元素的,多少會呈現出淺綠、深綠或者淺黃色。
而因為微量元素不均勻的情況,在同壹塊玉石上,不同顏色摻雜在壹起的現象就會出現。專家曾經推測,在中國古代王朝建立之後,簡單的就地取材,已經遠遠無法滿足當時的需要了,出於對玉器的崇尚,他們以壹個王朝的力量,遠征數千公裏之外的新疆地區,那裏有著最大儲量的新疆和田玉,就此,和田玉開始源源不斷地輸入到中原腹地。
在王權統治的年代裏,新疆玉料供應十分充足,古代玉器文明,開始了新壹輪文化復興。神秘的史前玉器,開始慢慢消隱,取而代之的是王權的彰顯,原始祭祀中的神器已經不再是玉器,而是成為了王室貴族的專屬品。到了周代時期,玉器等級森嚴的禮儀觀念被人們壹步步賦予。在當時,玉器不同的等級、品階,體現在玉器的不同大小、顏色、和造型上,不同的官員手持不同的玉器,以此來表明自己的身份,而他們身上佩戴的玉器,也有相同的意義。
當他們佩戴玉器的時候,他們的姿勢會更為恭敬,連走路的步幅,都會有所限制。《論語》就記載了孔子手執玉圭的姿勢,手裏拿著壹塊玉圭,姿態像鞠躬壹樣,有壹種拿不動它的感覺。上舉的時候,高不過作揖,下落時呢,不要低過送人東西。以此,來描寫了孔老夫子執玉器的態度。在他看來,品質高潔的君子,就應該跟玉壹樣,具備上天賦予它的十壹種品德。
壹位有修養有德行的君子,要時刻比照和學習玉器的這些品性、品德。在儒家學說的影響之下,權利與王位,已經不足以作為玉器的象征,它還成了君子們人格的代表。恰恰是在這種,玉文化思想的帶動下,開始大為盛行古代君子佩玉之風,上層貴族、人文雅士們,都開始佩戴不同形狀的玉佩,在美玉的幫襯下,他們享受著身為君子的榮耀。
當後人們,思考古代玉文化,對後代世人的影響時,他們就會發現,在古代,玉器繁多的內涵中,對後世的影響,最為深遠的,無疑是關於君子德育的思想。從周代時期開始,直至明清兩代,甚至是到當今當代,大家在身上佩戴玉器的時尚,壹直處於興盛不衰的狀態,對它的原委進行追溯,正是儒家學說,推崇君子們佩戴玉,而帶來的影響。
古代玉器文明,以連綿不絕的姿態,在中國發展了近萬年的時間,而在西方的任何壹個民族中,竟然找不到可以與之相比較的對象。關於“玉料礦藏”,眾多的出產國,中國只是其中的壹個,而在新西蘭以及中美洲,他們也是同樣有著悠遠的制玉傳統的。
有著瑪雅文明的中美洲,延續了將近4000年的時間,在他的鼎盛階段,玉器文明曾經非常發達,但比較遺憾的是,隨著消失的瑪雅文明,中美洲的制玉傳統也隨之中止了。而新西蘭的毛利族人,同樣有著悠長的制玉歷史,但比較奇怪的是,他們的玉器制品,好像始終停留在,對於裝飾品的層面上,於玉器文明來說,它的內涵,就顯得太過於單薄壹些了。
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是,玉器文明在古老的中國,不僅從未有過間斷,而且,隨著時間的沈澱、推移,玉文化的內蘊卻愈顯豐富和厚重。
在玉器方面,這種有著差異的中西方文化,很多學者,試圖來解釋這壹現象,但最終,也沒辦法找到壹個準確的、令人滿意的答案,這種文化現象,仿佛也只能,定格成壹個難以考究的歷史懸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