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紅茶有野樹紅茶、小種紅茶、高山古樹紅茶。
寧德的茶業在歷史上曾經非常有名,1918年坦洋工夫茶作為其中的代表與茅臺壹起獲得巴黎國際食品博覽會金獎,茶業產量占福建省的70%左右,福建省第壹間茶葉專業學校也建於寧德福安市。
寧德盛產:紅茶、綠茶、白茶、花茶,質地優良,名茶甚多。
白茶:福鼎白毫銀針;紅茶:綠茶:屏南、周寧、壽寧均有盛產天山綠茶;白茶:福鼎白毫銀針;紅茶:福鼎白琳功夫,福安坦洋功夫。
天山綠茶
《寧德縣誌》:天山綠茶在宋代為團餅茶,元明產制茶餅供禮品和祭祀之用。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產“芽茶”列為貢品。明清以後制炒青綠茶為主。後為適應花茶生產需要改制烘青綠茶。采摘壹芽二三葉,經殺青、揉撚、烘幹而制成。以香高、味濃、色翠、耐泡四大特色著稱,為窨制花茶的優良原料。
福鼎白浩銀針
白浩銀針外形優美,芽頭壯實,毫毛厚密,富有光澤,湯色碧清,呈杏黃色,香氣清淡,滋味醇和。福鼎大白茶原產於福鼎的太姥山,太姥山產茶歷史悠久,有人分析,陸《茶經》中所截“永嘉縣東三百裏有白茶山”,就指的是福鼎太姥山。清代周亮工《閩小記》中曾提到福鼎太姥山古時有“綠雪芽”名茶,“今呼白毫”。如此推來,福鼎大白茶品種和用其芽制成的白毫銀針,歷史相當久遠矣。
白琳功夫
據史料記載,“白琳工夫”盛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前後,迄今約有150多年的歷史。1851年,董天工在《武夷誌》中,已載有“工夫”茶名。其制法起源於福建各地,比安徽祁門紅茶還早。當時,閩、廣茶商在福鼎經營工夫紅茶,以白琳為集散地,廣收白琳、翠郊、石番溪、黃崗、湖林及浙江的平陽、泰順等地的紅條茶,再以特殊工藝標準精制後,遠銷重洋,“白琳工夫”因之聞名於世。
坦洋功夫
相傳清鹹豐、同治年間(公元1851 --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進四)者,試制紅茶成功,經廣州運銷西歐.很受歡迎。坦洋工夫采用無性系優良品種為原料茶,通過萎雕、揉撚、發酵、烘幹等初制工序,再以篩分、抖切、風選、揀剔、復火、均堆等工序精制而成,產品有特種類高檔紅茶,以及級類紅茶。
目前,寧德已擁有二百多種省優、部優、國優產品,九家茶企的九種產品獲得福建名牌產品,六個產品獲得福建省著名商標,壹個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福安市、福鼎市分別被國家相關部門授予“中國茶葉之鄉”和“中國白茶之鄉”,並獲得全國無公害茶葉示範縣稱號;“福安坦洋工夫”獲得國家原產地保護,另有九個產品獲得原產地標記註冊,九十家企業取得QS生產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