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壹般正方官印的壹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壹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誌、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已開後世閑文印的先河.
秦印指的是戰國末期到西漢初流行的印章,使用的文字叫秦篆。看其書體和秦漢量,秦石刻等文字極相近,所有較戰國古文容易認識。秦印多為白文鑿印,印面常有“田”字格,以正方為多,低級職官使用的官印大小約為壹般正方官印的壹半,呈長方形,作“日”字格,稱“半通印”。私印壹般也喜作長方形,此外還有圓和橢圓的形式,內容除官名、姓名、吉語外還有“敬事”、“相想得誌”、“和眾”等格言成語入印。
秦印很早就進入古印收藏家的視線,但在清末以前,藏家們對秦印的認識還是近乎空白。秦印由於傳世較多,近年出土也不在少數,隨著秦印收藏、研究的發展,今天對秦印的認識越漸清晰。如過去壹大批施田字格的官印,由於沒有確切證據,只好放人漢初印中,現在看來,其中絕大部分應是秦印。而故宮博物院藏的壹方“濮丘左尉”印,長期被認為是秦官印標準品,然比照新近出土的秦封泥後,則宜歸為漢初印。 我國不少博物館藏有秦印,古銅印譜著錄秦印者亦多,它們中除少數出土品外,均是歷代收藏家千方百計保存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雖然秦印很早就進入古印收藏家的視線,但學界對秦印的認識過程卻是相當漫長的。清中期以前的古銅印譜,從未有人把秦印與其他印章分開,直到清朝末年,大收藏家陳介祺編輯的《十鐘山房印舉》,才有壹名為《周秦印》的欄目,收進壹批有別於戰國私璽和典型漢私印的印章,陳氏認定它們比古璽晚,比漢印早,雖不敢直接稱之為秦私印,然其斷代,無疑是古印研究的壹大突破。概括秦私印特征的第壹人是羅振玉,羅氏在《赫連泉館古印存》自序中說:“秦人印大小同於周,有半方印,皆白文,刻劃以成之,其書體與傳世權量銘同。”此說雖只談及半方印,但其對部分秦私印形態、篆刻手法、文字特征的認知,卻是相當準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