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稻香節的由來是什麽?

稻香節的由來是什麽?

他來了!他又來了!在蓬勃的十月牽著手,唱著鴻儒河水向東流的聲音,他走在這金秋時節,在這豐收的田野裏翩翩起舞。

朋友鳳兒告訴我,平樓的米熟了。

鄉長李建立也說,回來吧。歡迎參加第二屆稻香節。

是時候回去了,去我思念的故鄉新蔡,去我魂牽夢繞的故鄉敦崗,因為那裏有我的根,我的魂,讓我想起千裏的稻香,挑逗我味蕾的神崗油包子。

回老家參加在家門口舉辦的稻香節,不能空手回家。稻香節要寫什麽?!於是就有了這篇《稻香節談頓崗》,回憶我與頓崗的過往,寫我與稻香節的不解之緣。

千變萬化的紅河汝河壹瀉千裏,用她豐潤的乳汁滋養了敦崗肥沃的土地和這片土地上4萬多勤勞善良的人民。兩條母親河在阪臺岔口匯合後,像遊子壹樣壹步壹步回頭,帶著各種柔情和不舍,最後匯入淮河,流入大海。

都說敦崗是個神奇的地方,這不是杜撰。今天不寫2000多年前出生在楚國新蔡深港的政治家、軍事家、水利專家葉公·沈諸梁,不寫清中葉十二歲出生在下皮港的神童李寶存,不寫金黃香脆至今仍能撩動新蔡人味蕾的深港油包子,不寫明代南黃莊兩代禦史、禮部尚書楊道賢,既然寫了稻香節,我就來講壹個關於碾米的傳奇故事。

傳說很久以前,位於紅茹河交匯處下遊敦崗店馬角湖旁的馬莊先民從江南引進水稻,村裏的稻農卻因秋收時節而憂心忡忡。為什麽?那個刀耕火種的年代,沒有合適的脫粒工具,手工收割速度非常慢。有壹年秋天,大面積成熟的水稻來不及脫粒,即將被洪水淹沒。突然,壹塊黑色的石頭從翻滾的海浪中浮了出來。老祖宗想,這麽大的壹個石墩,幾個人擡不起來,怎麽可能浮過去?上帝壹定在幫助我們。於是,幾個人趕緊把箱子放在上面磨米,無形中加快了收割進度,減少了稻農的損失。消息傳開,周圍的人就抄了這麽壹塊石頭。鐵石味馬莊由此成就了敦崗店和新蔡城。

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民使用打谷機,鐵石也逐漸退役。然而它卻是見證了敦崗種植水稻悠久歷史的活化石,靜靜地坐著看敦崗千百年來的巨變,它就像壹個心地善良的石頭菩薩守護著新敦崗!

話題有點遠,還是說正題吧。

雖然敦崗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但在改革開放前的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年裏,敦崗處於“洪水招待所”的中心位置,民生為先。雖然是好水,但種水稻只能是奢望,秋天的莊稼大部分還是紅薯。“紅色?

  • 上一篇:看了她在臺灣省房子的裝修後,貧窮限制了我的想象力。伊能靜家族有多富有?
  • 下一篇:紅木古典家具的分類、選購技巧及其價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