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博物館有四個大型基礎展覽:古生物學展覽(古爬行動物館、古哺乳動物館、生物起源和早期進化館、無脊椎動物館)、植物展覽(綠色家園館)、動物展覽(動物和人類的朋友館、動物的奧秘館)和人類展覽(人的起源館)。博物館裏還有幾個主題館。
北京自然博物館是新中國自行建設的1大型自然博物館。主要從事古生物學、植物學、人類學等領域的標本采集、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工作。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組委會命名為“科學與和平教育基地”。
自然歷史博物館
真猛獁展覽館
恐龍陳列室角落裏的巨角鹿,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鹿。它的頭上長著壹對極其巨大的犄角,犄角兩端的距離可達3.7m,在最大的間冰期,大角鹿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65,438+20萬年前,腫骨大角鹿開始衰落。
腫骨大角鹿復原圖
產地:中國北方時代:晚漸新世-晚更新世,1000萬年前河套大角鹿(Megaloceros ordosianus),角厚,節圓。主枝靠近轉角處的部分特別粗,是因為過梁分支向前分支,是轉角處直徑最大的部分。主枝的圓柱部呈強烈的“S”形,角部前方有壹條縱棱,使角部橫截面約為三角形;手掌部分幾乎沿著頭部的冠狀面延伸。過梁分支扁平,沿顱骨矢狀面延伸,與主枝垂直相交,互不平行;過梁分支很低,直接接觸轉角接頭。
河套大角鹿復原圖
產地:北京門頭溝時代:更新世晚期,距今1萬年,Lagomeryx(骷髏murai)。
產於山東晚中新世地層中的冠鹿的鹿角呈掌狀分枝,角極厚。過梁分支(喇叭最低的分支,編號1)垂直於喇叭柄,呈扁平狀。主柱是圓柱形的,遠端是橢圓形的(角的頂部)。在山東山旺組發現了大量冠柄杯鹿化石。
關柄杯鹿復原圖
產地:山東山旺時代:1000萬年前的中新世,原始的原始牛(Bos primigenius)是大多數現代牛的祖先。原角粗而彎曲,略旋轉,指向頭部前方。喇叭直徑緩慢減小,角面有明顯的縱向溝槽。原始的牛有厚的牙齒和接近方形的上臼齒。
原牛復原圖產地:河北、山西、吉林、內蒙古、河南時代:野牛(Parabison)exiguus東北野牛在壹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體型龐大,體格健壯。根據已發現的化石,應該高達1.8m,重約200kg。東北野牛生活在草原和森林環境中。東北野牛的兩只扁平的大犄角又厚又尖向上。
東北野牛復原圖
產地:中國東北、內蒙古時代:三趾馬在中新世至更新世廣泛分布於歐、亞、非、北美。雖然它的前後肢有三個腳趾,但其中兩個已經退化,所以腳趾厚,側趾小。三趾馬比現代的馬略小。
三趾馬復原圖
產地:山西時代:普氏野馬普氏野馬,距今500萬年前的上新世。它的上頰齒又厚又尖又長,琺瑯質皺紋很少。它的下頰齒的雙葉呈馬狀,不對稱。下臼齒的外谷通常較寬,末端鈍,延伸至由下後尖和下後附尖組成的雙葉,其內谷較寬,呈“V”形。
普氏野馬復原圖
產地:吉林時代:野驢(Equus hemionus),壹萬年前的更新世晚期,面部短而高,鼻凹突出,顎骨上有結節。上頰齒較長,骨刺壹般缺失。如果它們存在,它們也很短。
野驢復原圖
產地:東北、華北、西北地區:晚更新世-全新世,1萬年前,北京自然博物館新發現的山西府谷獸。與活長頸鹿相比,山西府谷的脖子更短,眼睛後面有四個大犄角。目前世界上已發現3具該物種的骨骼,均保存在北京自然博物館。
山西府谷獸類復原圖
產地:陜西府谷時代:1000萬年前的中新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