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油畫收藏 - 篆書作品都有哪些?

篆書作品都有哪些?

1、毛公鼎

西周晚期毛公所鑄青銅器,清道光末年出土於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內銘文長達四百九十七字,記載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為國獻策之事。

被譽為“抵得壹篇尚書”。其書法乃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奇逸飛動,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結體方長。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2、散氏盤

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有人認為作器者為夨,又稱作夨人盤。傳清乾隆初年於陜西鳳翔出土。1935年《散氏盤》隨清宮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宮博物院,抗戰時曾南遷,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散氏盤,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字跡草率字形扁平,體勢欹側,顯得奇古生動,已開“草篆”之端。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3、虢季子白盤

商周時期盛水器,晚清時期出土於寶雞,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是鎮館之寶。虢季子白盤被視為西周金文中的絕品。它的金文排列方式與字形處理方式顯然有別於其他西周銘文,卻與東周後期戰國吳楚文存在著某種相近的格局。比如,它非常註意每壹文字的單獨性。

線條講究清麗流暢的感覺,而字形卻註重疏密避讓的追求,有些錢條刻意拉長,造成動蕩的空間效果。造型的精練與細密,也使大家驚訝於西周金文中這樣清麗秀逸的格調。

4、石鼓文

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發現於唐初,***十枚,高約二尺,徑約三尺,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壹首,***十首,計七百壹十八字。石鼓文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是由大篆向小篆衍變而又尚未定型的過渡性字體。

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家第壹法則”之稱譽。石鼓文對書壇的影響以清代最盛,如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昌碩就是主要得力於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風格的。流傳石鼓文最著名的拓本,有明代安國藏的《先鋒》、《中權》、《後勁》等北宋拓本,現在日本。

5、嶧山刻石

又稱元摹嶧山秦篆碑。原立於鄒縣城縣衙大堂,民國初年移入孟廟致敬門內,1973年移入啟聖殿內保存,現存於鄒城市博物館。

從《嶧山石刻》可以看出,李斯的書法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翔靈動之勢。書法造詣之高超掩滅先軌,散絕後賢,使壹切寫小篆的人皆難入其境,成為後世臨摹學書之佳。

  • 上一篇:閣樓裝修需要多少錢?裝修有哪些技巧?
  • 下一篇:紅木床價格壹般是多少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