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麥哲倫環球航行、仰望遠方或航行、月偏食以及後來拍攝的衛星照片來看,這些都是地球是壹個近似球體的證據。
這是壹個橢圓球體,兩極略平,赤道略鼓,表面積約51萬平方公裏,平均半徑6371公裏,最大周長(赤道)4萬公裏。
現在我們都知道了,地球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壹,它和自己的衛星月球組成了地月系統。所以它繞著太陽公轉和自轉。
公轉: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平均距離為654.38+0.5億公裏,完成壹圈大約需要365天,於是就有了年的概念;由於軌道平面(黃道)與赤道不重合,存在約23.26°的夾角(黃道角),所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之間移動,產生以下自然現象:1,由於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太陽高度角發生變化;2、四季變化,白天長,太陽高的季節是夏天,反之是冬天,中間是春天和秋天;3.白天和黑夜的長度。當太陽直射點北移時,北半球的白晝逐漸變長,南半球的白晝逐漸變短;直接點南移,正好相反。夏季至日上,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北半球達到白晝最長;在冬季的至日上,當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時,南半球達到白天最長;在春分點上,世界平均分為白天和黑夜;春分之後,秋分之前,無論地球如何自轉,北極始終面向太陽,出現了極日現象。在夏季的至日,整個北極圈都有極端的壹天。從秋分到春風,無論地球怎麽轉,北極總是不見陽光,極夜。在冬季的至日,整個北極圈都是極夜。南半球則相反。4.五帶劃分:根據是否有陽光直射和晝夜極端現象,將地球劃分為五帶。陽光直射在北回歸線之間,是熱帶;極晝和極夜現象發生在南北極圈之間,這是壹個寒冷地帶;在北回歸線和極圈之間是溫帶。
自轉:地球繞地軸自轉,大約需要24小時完成壹圈,於是就有了天的概念。因為地球本身不發光,所以自轉的時候是白天對著太陽,晚上背對著太陽,造成了白天和黑夜。也是因為不同地區進入晝夜的時間不同,所以產生了時差。
它是壹個地球的模型,是按照地球的近似球形,按照壹定的比例縮小制作的,以方便對地球的理解。
與地圖相比,地球儀接近秋婷的原貌,可以避免長度、方向、面積和形狀的誤差。
壹般地球儀的傾斜角是23.5°,對應的是北回歸線。南北極之間有壹條軸貫穿整個球體,對應假想的地軸,與半徑刻度(即地球儀的半圓括號)相交,主經緯度畫在球體表面。地球表面會有七大洲四大洋或簡單或詳細的分布。
他的作用:1,定義地球的形狀;2.定義地軸、地極、赤道的概念;3.搞清楚主要的經緯線,包括經度線0,20 W,160° E,180,赤道,北回歸線,南北極圈,緯度線30,60°及其含義;4.解釋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及其引起的自然現象;5.定義大陸、海洋、島嶼、國家和其他地理單位的分布、位置、方向和面積;6.計算當地時間、標準時差和時區;7、計算地理坐標、兩地距離和面積;8.確定兩點的相對方向。
關於地球和地球儀的知識可以在上面的思維導圖中清晰直觀地學習到。如果對大家有幫助,別忘了點贊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