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這套叢書出版周期較長,其間經歷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變遷,印量相差懸殊,收藏難度很大。據我所知,全國範圍內收齊此書的,也不過三四人而已。因為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社會上出現了讀書的熱潮,許多書印量很大,有些出版於此時的“網格本”,象《格列佛遊記》、《前夜父與子》、《瑪麗巴頓》等也是隨處可見,所以收藏這套書,可能開始時書的品種增加很快。但是,收藏幾十種之後,就會感到難度越來越大;而達到百種之後,更會覺得步履維艱。
這套書比較難覓的有這樣幾種情況:
壹是戲劇、詩歌類的書,由於讀者面窄,印量相對較少。如《(霍普特曼)戲劇兩種》僅印3000冊,《德國詩選》僅印2600冊。
二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社會上讀書風氣相對淡薄,導致壹些名著印量不大。如《特利斯當與伊瑟》僅印2550冊,《法郎士小說選》僅印4000冊。
三是我稱之為“大眾名著”的壹類書,這些書人人皆知,個個都懂,因而損耗較多,且壹般人也願意留在手裏不拋出。這類書雖然印量較大,但也較難求;即使求得品相也往往不佳。《簡愛》、《復活》等均屬此類。
外國文學名著叢書自出版之日起,就受到廣大外國文學愛好者的關註與喜愛,而且壹直受到人們的關註。許多書友追尋近30年而不疲,每有所獲,便欣喜莫名;聽說出了新的品種,就互相轉告。究其原因:
壹是因為這套書選題精當。完全可以說,它代表了當時中國外國文學研究界的最高水平。雖然從現在看來,選目存在著壹定的歷史局限性,但就主體來講,其權威地位難以動搖。
二是譯文優良。老中青三代最優秀的外國文學翻譯家匯聚壹堂,蔚為大觀。既有舊譯新訂,又有全新復譯,還有國內首譯。無論哪種情況,都堪稱當時最高水平的譯品。
三是譯序權威。此書的突出的特點之壹便是每書正文之前都有壹篇《譯者序》。這篇序文,或為譯者撰寫,或為其他學者代寫,既介紹作者的創作概況,又對此書做出綜合評價。這對於讀者認識作者、理解作品幫助極大。
四是裝幀精美。樸素大方的網格封面,質樸整飭的總體風格,顯示出極高的品位。平裝已令人賞心悅目,精裝更讓人珍愛有加。說到裝幀,不能不提起插圖。這套書的許多品種配有精美的銅版紙原版插圖。插圖多為著名畫家的經典之作,極好地體現了原著的精髓。插圖很少集中置於書前,多是穿插於正文之中,做到了圖文並茂。可以想象,讀至精彩之處,壹幅插圖躍入眼簾,既讓人得到片刻的休憩,又讓人在讀圖之中對原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是多麽愜意的壹件事啊!可惜的是,這套書並沒有完全做到這壹點。有些書重印時減去了插圖,許多後出的品種取消了插圖。
關於這套書,有幾個有趣的統計:
這套書印量最大的是《十日談(選)》,印了550000冊;印量最小的是《古羅馬戲劇選》,僅印了1070冊。
這套書中,上下冊出版時間間隔最長、印量相差最懸殊的是《綠衣亨利》。上冊出版於1980年,印了200000冊,1983年隨下冊又重印了7800冊;下冊出版於1983年,僅印了34800冊。古典網格本最早出版的是《沙恭達羅》和《歐裏庇得斯悲劇二種》,出版於1956年9月。文革後新網格本出版最早的是《奧勃洛摩夫》,出版於1979年7月。文革後這套書開始出版時,由於紙張短缺,有些書為報紙本,書頁粗厚,書體臃腫,極易變形,到現在多以發黃變脆,極難保存。
大家認可的目錄版次、首印的最後壹個數指的是第n版、第n次印刷。很多種網格本是其它版本改頭換面重刷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