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部分人可能認為我們的文明起源要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其實最能代表中華文明的就是農業文明,農業文明的源頭就是我們文明的起點。
中國的農業文明誕生於壹萬多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誕生不久,就按照地域劃分形成了南稻北栗的格局。毫不誇張地說,中國作為壹個古老的農業國家,是從中國開始向世界介紹水稻的。然而,稻米的起源壹直被國際歷史學家爭論不休,因為我們的鄰居,四大文明古國之壹的印度,也聲稱稻米誕生於印度。直到1988,湖南發現的玉蟾巖遺址才徹底讓印第安人噤聲。
玉蟾巖位於湖南省延壽鎮,又名蟾洞。在被發現之前,它只是這個地區壹個不為人知的小洞穴。誰能想到,水稻的真正起源在這樣壹個小山洞裏向世人揭示?
1988年,第壹批國家考古學家來到了禪巖。這個所謂的蛤蟆洞埋在地下5米。當考古學家進入洞穴時,他們發現了壹塊超過100平方米的空地。這個洞穴出土了大量的石器、蚌類制品和相當數量的動物遺骸。考古學家根據這些文物推測,這是壹處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的遺址。
總的來說,這些史前遺址沒有被盜墓賊光顧過,很多文物保存完好。隨著考古工作者的進壹步發掘,許多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和研究意義的文物相繼出土。比如世界上最早的陶片,距今已有14000年的歷史,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註。
然而,有壹樣東西比陶器更令人興奮。這是米粒。在之前的兩次發掘中,專家們發現了分散的黑色顆粒,每個重約0.03克,是世界考古史上最輕的文物。這壹發現引起了美國考古學家的註意,他們非常羨慕這壹發現。1993年,他們向中國派出了國家考古隊,希望壹起進行發掘。
但在中美考古隊的聯合發掘中,仍出土了大量黑米粒。通過碳-14的測定,這些米粒可以追溯到14000年前到16000年前,是世界上出土最早的大米,比印度大米早了幾個世紀。大米的來歷不言而喻。
因為在玉蟾遺址發現了水稻,水稻的起源和傳播才變得清晰。它在中國廣泛種植,逐漸向西傳播到印度,中世紀傳入歐洲。這也證明了中華文明在壹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開始生根發芽了。
這些遠古祖先花了多少時間、人力、物力培育稻種,至今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沒有我們堅持不懈的耕耘,我們今天也能吃到好吃的飯。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也不是沒有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