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因城(位於平度市古言鎮大竹峁村壹帶)近墨河而得名,其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國語》、《史記》等史書中。春秋戰國時期,是齊國著名的貿易之地,縣治在秦。漢初成為膠東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隋朝在現址建城,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有了《即墨縣誌·仁化鄉圖》,我們可以壹窺青島的原貌。清代即墨縣轄7個鄉,仁化鄉從即墨縣向東至大海,再向南至大海。西起女谷口至團島。包括嶗山區大部分地區(王哥莊除外)和青島市四區的面積。壹個鄉鎮的面積足夠大,但它只有14850戶,人口69943人。據清代同治本《即墨縣誌》記載,即墨縣建於隋開帝十六年(596)。城墻長2000米,高9.1米,厚6.6米。外面的護城河深3.9米,寬11米。明萬歷年間,知縣和縣令楊重修。據《即墨縣誌》記載,城內有三門,門上均有銘文,分別為東門望海(東臨茫茫大海)、南門京岱(南望嶗山群峰)、西門臨川(西河附近)。即墨古城的三門都是甕(城門周圍的壹個小鎮),城門樓是兩層閣樓。即墨古城還有四個亭子,分別是:東閣(魁星閣)、西閣(觀音閣)、北閣(三官閣,指天官、地官、水官)和南閣(火神閣)。直到1912,即墨縣壹直沿用清末舊制,屬於登臨青膠路。1925年,即墨直隸在南京國民* * *前期的山東省。1938 65438+10月17日,侵華日軍占領即墨市。1942年9月,* * *領導的即墨縣抗日民主在縣城西北的地前村(今石峰店鎮)成立。1943年,以煙青公路為界,西至即墨縣,東至雞東縣,建立抗日民主政權。1956年3月,董賢縣並入即墨縣,改為萊陽地區。1957 10月,變更為青島。1961 3月,變更為煙臺地區。1978 65438+2月,改名青島。1989年7月,經民政部批準成立即墨市。2017年10月30日,10,是即墨發展史上的壹個重要裏程碑——撤市設區正式掛牌。這是繼1989撤縣設市以來,即墨發展進程的又壹次歷史性跨越,標誌著千年商都正式進入“即墨區”的新時代。風雨滄桑,歷史與海鉤沈。如今,即墨古城的歷史魅力只能從現存的史料中看出。老照片是凝固的歷史,承載著城市的發展進程。走進即墨市,告訴妳壹個不壹樣的神奇古城。壹組百年影像,去感受即墨的深厚歷史。墨河小壩墨河枯水期河* * *濟橋從集市歸來,即墨古城南城墻南門城樓城北真武廟, 翁城與城墻即墨古城南門西即墨古城墻北閣即墨古城西門與西閣裏街西閣老影西翁城恩榮坊即墨古城牌坊即墨城南閣(火神廟)文廟前街街景即墨古城東門即墨古城東閣寺淩杏門內景“斯文”廣場與“萬裏雲曲”廣場萬壽宮(興國寺) 文昌戈文寺聖門槐舍寺即墨古城吉日漠河莫市村西北漠河吉日重新走進這些老照片,壹種歷史感油然而生。 雄偉的城樓,平凡的小巷,眾多的牌樓,古樸的民風,無不訴說著前人的勤勞與智慧,描繪著即墨文化底蘊的博大精深。
上一篇:羊毛坐墊的保養下一篇:頂針修辭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