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市場即是由中國藝術品的需求方(投資、收藏及其購買者)與中國藝術品的供應方(銷售者、畫廊、拍賣行)***同運作,形成了具體的微觀層面的中國藝術品交易市場,而中國藝術品的生產、消費、流通、管理及環境等關聯運作形成了宏觀層面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這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研究專家西沐研究員在其著作中給出的定義。 西沐認為,研究中國藝術品市場要註意不同的視角。在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運作者看來,市場的經濟學概念可能會有些抽象。在中國藝術品市場運作中,畫廊或拍賣會是供應藝術作品的重要場所,而中國藝術品的收藏、投資及其購買者是需求方。如果站在賣方的立場上,供應方往往構成相關行業,需求方則構成相應的具體市場。因此,中國藝術品市場主要研究供應方與需求方之間的系統化管理活動,而對其具體的經營活動,則是研究供應方如何通過整體營銷管理活動,適應並滿足需求方的需求,以實現經營目標。在這裏,從微觀市場概念出發,我們可將中國藝術品市場理解為服務於現實購買者與潛在購買者需求的總和。從宏觀市場的概念來說,中國藝術品的生產、消費、流通、環境及其管理等構成了中國藝術品市場的總體格局。
編輯本段藝術品市場狀況
根據英國藝術市場聯合會(BAMF)發布的報告,中國的藝術品交易額占全球市場的23%,僅次於美國的34%,高於英國的22%,中國再次給世界壹個驚人的提醒,在藝術品收藏領域,中國再次實現“超英趕美”。2007年中國民生銀行發布的《藝術品銀行業務發展研究報告》中提出:“國內高收入階層中有超過20%的人群有收藏習慣,他們大約可將超過其財產1%的部分投入到藝術品收藏。假設全國個人儲蓄總額其中16萬億元中有50%屬於高收入階層,則意味著,至少每年800億元資金在理論上是可以用於藝術品的”。中國藝術品收藏與投資的興盛可見壹斑。 瓷器、紅木家具、玉器、書畫、高端郵票等奢侈品成為中國實業財富在房地產、股票以外的投資重鎮,中國書畫的地位尤為突出。高價位的中國書畫作品當之無愧地成為藝術品投資市場的主力軍,至今已占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將在未來的壹段時間內繼續成為藝術品投資的風向標,並引領國際藝術品投資市場。國畫高速領跑藝術品拍賣市場,2011年春拍中2500萬成本價的齊白石的《松柏高立圖》以四億天價拍出,元代畫作《葛稚川移居圖》以四億拍出;2011年秋拍徐悲鴻的《九州無事樂耕耘》以2.8億拍出。在這若幹個億萬標的的拍賣記錄裏我們可以看到國畫的巨大影響力和極大的升值潛力。當代書畫家中的何家英、劉文西等人的作品在拍賣場外的價格堅挺且強勢,可謂嘆為觀止。2011年油畫呈現出直追國畫的態勢,市場行情日益走俏,吳冠中、陳逸飛、劉小東等人的當代油畫作品在2011年秋拍中取得很好的成績。吳冠中《秋瑾故居》以7475萬成交,趙無極《無題》以1955萬成交。高價成交的買家都是什麽人呢?他們是以實業財富的形式入駐藝術品市場的新興投資型藏家、湖南電廣傳媒之類的國企、諸如馮小剛之類的明星收藏家、泰康人壽等大型民企、民生銀行等金融機構。由於藝術品正如名車、別墅壹樣成為高級品位和財富、權勢的象征之壹,所以目前富二代、官二代、藝二代人群正被吸引進入藝術品投資領域,而這些年輕群體傾向於通過互聯網等數字媒介接觸藝術品信息,新壹代的財富擁有者們出現了更多新穎的思維模式,以798為代表的藝術創作群體,收藏藝術家的選擇有了更多新的藝術價值取向判斷,所以近年來以博索藝術品商城為代表的電子商務平臺受到越來越多收藏者的青睞。可見,中國書畫以強大的勢頭高價挺立於資本市場與中國實業財富陸續進入藝術品市場是分不開的。而且藝術品投資正由主體單壹化走向藝術金融產品多樣化,從而大大降低藝術品投資資金門檻,吸引更多平民百姓關註並參與投資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