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艾灸能強壯身體,治療疾病,但是對於許多上班族而言,每天堅持到醫院進行艾灸談何容易。難道自己就不能在家裏進行艾灸嗎?哪些疾病又是對應哪些穴位的呢?不要急,下面我為妳介紹艾炙的穴位有哪些,艾灸十大補血養生穴是什麽等相關內容。 壹、天樞穴 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之穴;位於中腹部,臍旁開兩寸。此穴位輸出的強盛之氣具有補充強化人體後天之氣的作用。常對天樞穴施灸,可使胃經和大腸經保持活絡,促進胃經內氣血循環,幫助氣血由胃經輸向大腸經。胃經氣血充盈,則消化功能增強,就給生血系統提供足夠的精微物質,為補血提供最基礎的動力;大腸經氣血充盈,則可保證循、環排泄機能正常,即止瀉又通便,保持腸道清潔,使人免受「 ”毒素”的困擾。 二、血海穴 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上兩寸。此穴是人體脾血的歸聚之處,具有祛瘀血和生新血的功能,屬女子生血之海。在血海穴施灸,對婦女痛經和經血過多或過少均有效,配合關元穴、三陰交穴效果更佳。痛經伴有嘔吐,艾灸此穴同時配合足三裏穴可立刻緩解癥狀。血海擅調婦科血病,是治療婦科血證及同血分有關的皮膚病的要穴。它能調血、理血、引血。 三、三陰交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之穴;位於小腿內側,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三陰交穴是肝、脾、腎三條陰經交匯的穴位,脾統血、肝藏血、腎生血,因此,常對三陰交穴施灸有調和氣血、補腎養肝的功用。同時可起到補血、活血,保持血壓穩定的作用。 四、足三裏穴 足三裏穴屬足陽明胃經之合穴,是胃臟精氣功能的聚焦點。位於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3寸,距脛骨前緣壹橫指。足三裏穴可理脾胃、調氣血、補虛弱,亦能祛病延年,也稱長壽穴。對氣血虧虛引起的頭暈、耳鳴、神經衰弱及胃動力不足的人、胃氣虛的人、因用眼過度或失眠熬夜而傷肝的人經常艾灸此穴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艾灸足三裏,可起到溫中散寒、健運脾陽、補中益氣、宜通氣機、導氣下行、強壯全身的作用。 五、關元穴 關元穴是任脈之穴,也是小腸的募穴,位於臍中下3寸。此穴是人體元陰和元陽的交匯處,是「 ”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處;古有「 ”針必取三裏,灸必加關元。”之說。艾灸關元穴,有培腎固本、調氣回陽的作用,可提高脾胃生化氣血的功能;促進腸道蠕動,增強其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對月經不調、痛經、白帶異常等婦科疾病效果顯著。 六、隱白穴 隱白穴屬足太陰脾經之穴,「 ”太陰根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位於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0.1寸。隱白穴有統血、止血的作用。艾灸此穴可 *** 脾經,促進氣血源源不斷的生化,是女性補血的大穴。 七、髀關穴 髀關穴屬足陽明胃經之穴,位於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屈股時平會陰,距縫匠肌外側凹陷處。髀關穴是胃經中脾土微粒沈降之處,是小腹之陰與股前之陽交匯之處,是調節下肢胃經之總穴。艾灸此穴,健脾除濕,固化脾土。理氣和胃,治療胃痛。對風濕、關節炎、臀部和大腿肥胖者減肥有良效。 八、下關穴 下關穴屬足陽明胃經之穴;位於人體的頭部側面,耳前壹橫指,顴弓下陷處,張口時隆起,閉口取穴。艾灸此穴對腎虛缺血或胃火導致的牙痛有良效;同時改善腎血虛狀況;促進陰陽平衡,祛除胃火。腎虛缺血導致的牙痛:隱隱作痛、時痛時不痛、日久不愈,伴有牙齦萎縮、牙浮齒動、腰膝酸軟。艾灸時配合頰車穴、腎腧。胃火導致的牙痛:牙痛劇烈、牙齦紅腫、腮部腫起、口渴口臭、咀嚼困難。艾灸時配合頰車穴、支溝、胃腧。 九、期門穴 期門穴屬足厥陰肝經。位於 *** 直下,第六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 功效:呵護肝臟,避免肝血虛。艾灸此穴,對肝血不足有良效。 十、章門穴 章門穴足厥陰肝經。位於側腹部,十壹肋遊離端的下方。 艾灸章門及期門、足三裏、內關,可協調五臟、調節肝臟和胃部的氣血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上一篇:胎兒頭發紀念品下一篇:蘋果6splus參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