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光寺塔,俗稱瑞光塔,位於盤門,城西南。1956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988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瑞光塔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西南的盤門。
瑞光寺原名普濟寺。據記載,是三國吳赤武四年(241)孫權為迎接西域僧人健康生活而建。十年間,孫權在寺內又建了十三座佛塔,報答母親的恩情。
根據塔內發現的珍寶、佛經、石佛、石基、塔磚等文物上的年代文字,以及塔的平面、結構和外觀,此塔建於北宋景德鎮元年(1004)至天盛八年(1030),當時佛寺名為瑞光寺。
寺廟毀而復修,南宋惜春,明代洪武、永樂、天順、嘉靖崇禎,清代康熙、乾隆、道光修塔。清鹹豐十年(1860),毀廟,保塔。同治十壹年(1872)修繕,九層。
瑞光塔又稱瑞光寺塔或瑞光書院塔。瑞光寺,原名“普濟寺”,據編年史記載,三國四年(241),康居高僧來到蘇州,吳主孫權為他創建了這座佛寺,是蘇州著名的佛寺之壹。
赤武十年(247年),孫權在此寺建塔十三座,報恩母親。五代以後,金代天府二年(937年)重修,塔頂賜銅牌。宋宣和年間(1119-1125),重修為七級,賜名“瑞光寺”。相傳塔上常飾五色祥光,故改名為" "。
經過明清兩代的多次修繕,如今的廟堂早已廢棄,只保留了這座塔,並規劃為蘇州南部的“盤門三景”之壹。
瑞光寺塔是壹座七層八面磚木樓閣。磚塔體由外墻、回廊、塔心三部分組成。外墻為磚木鬥拱,木腰檐,座。每邊用柱子隔成三間,要註意開壺門或藏直窗。
底層四面有門,二三層四面有門,四七層四面有上下交錯的門。內、外角建有帶滾剎的圓形斜柱,柱頭由鬥拱支撐。外墻轉角處鋪三個拱門,縫隙三層以下每邊鋪兩朵花,四層以上減為壹朵花。全塔的腰檐、平座、二級臺階、內墻、塔心柱、藻井、門道、神龕,共380余座木磚拱門。修復後隧道高度約53.6米,底層外墻對向11.2米。地板的高度逐級降低,表面積也相應收斂,外輪廓微微彎曲,看起來細膩柔和。
當進入塔門時,走廊穿過道路。樓道兩壁用木梁連接,地板鋪設。二樓和四樓的墻角鋪著斜柱,月亮梁連接內外,走廊上搭著爬塔用的木梯。回廊壹至五層為八角形塔芯磚柱,底層為住友式。第六層和第七層更換為由位於地面的柱子、額頭和斜梁組成的群柱框架木結構,塔頂的屋架和制動體由斜梁中心和大梃上的垂直制動桿支撐。塔底有24根立柱,承八角形橋臺,四周青石須彌山,向對面23米,雕有獅、獸、人物、如意、行雲等,簡潔流暢,生動自然,堪稱宋代石雕之傑作。橋臺東側有壹個橫向的長方形平臺凸出,正面鋪有踏板。
這座塔的磚塔身基本上是宋代的原始結構。雖然六樓、七樓和塔頂的木架都是後人重建的,但其組柱框架結構在現存古塔中並不多見。第三層為全塔核心,梁形塔基,四角有“七株八百”、“折枝花”等宋代紅白粉彩壁塑殘跡,瓜形倚柱、額、龕、壺門。
1978年發現珍貴文物的隱洞“天宮”也在塔心。底塔中心“永定柱”的做法在現存古建築中並不多見,為研究宋代“建築法式”提供了實物依據。瑞光寺塔建築精美,造型優美,用料考究,寶藏豐富,是南宋磚木結構樓閣式仿木塔的成熟代表作,是研究此類古塔演變和建造技術的重要範例。
瑞光塔是壹座磚木混合的樓閣式建築,平面呈八角形,共七層。塔身用磚砌成,由外墻、回廊、塔心三部分組成。塔的基座為石制須彌山基座,基座周圍的腰部刻有獅子、猛獸、花卉、雲紋等圖案。
塔的每層都有木腰檐和平座圍合,每側用柱隔成三間,中間置壺門或直窗。地下壹層北、南、東、西四個門,二、三層八個門,四層以上上下各壹個交錯門。
塔角有圓形倚柱,柱與額相連,上面鋪五鋪,作雙抄鬥拱。現存塔高仍為42.44米,各層高度依次遞減,各層平面直徑也依次收斂,使外形輪廓略呈弧形,造型簡約,細膩柔和,清秀挺拔,保留了唐宋古塔的建築風格。
1978年4月,在三樓塔中心的磚龕中發現了壹批五代及北宋初期的珍貴文物,包括兩座銅鍍金塔、九尊地藏、觀音、如來菩薩像、五代手書經卷、北宋木刻蓮華經和羅店嵌藏經卷的漆盒,特別是壹座“真珠舍利寶樓”。
這些文物對研究宋代社會發展和藝術成就具有重要價值,也證明現存的磚塔是北宋二年(1009)的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