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老”
莆田民俗,正月初四晚上,應該和除夕壹樣,叫“大年三十”。這是為什麽呢?
原來明朝嘉靖四十壹年,倭寇入侵莆田,四處殺戮掠奪,直到次年正月初壹被齊家軍擊敗才返回。由於大家都去外地避難了,不能過年,所以決定在初四晚上補上。為了紀念這段慘痛的歷史,人們在除夕聚會,正月初四叫“大年三十”,也叫“大年三十”(仙遊是初五“大年三十”)。至今,莆田人仍沿襲這壹習俗。不要在正月初二來串門。
農歷正月初二是鄰近的莆田和福清縣的禁忌日。這個習俗也起源於明朝嘉靖四十壹年間,日本侵略者入侵莆田和福清,兩地都有不少人被殺。齊家軍打敗侵華日軍後,外出避難的人紛紛回家探親。每個人都有悲喜交集的感覺。他們為生者的幸存而高興,為死者的不幸而悲傷。初二這壹天,很多家庭都在忙著照顧死者,來探望的都是吊唁的人,所以初二來探望是不吉利的。後來,這壹天被定為“拜祭死者”。每年這壹天互不拜年,哪怕是最親的親人,也不例外。只有哀悼之家允許朋友上門向死去的親人表示哀悼。後來因為覺得春節不互相拜訪不方便,就改成初壹,如果已經去朋友家拜年了,初二就不用忌諱了。
白額春聯
全國各地的春聯都是紅色的,但是莆田春聯額頭是白色的,紅白相間,特別醒目。相傳清兵入關後,實行高壓政策,濫殺無辜。許多人為葬禮貼出了白色對聯。那是春節,清廷強制家家戶戶貼紅對聯,粉飾太平。人們在貼紅對聯時,會故意在門上展示壹小塊白對聯,以示悲傷。各家生效,成為“白色春聯”。比如後來壹直流傳至今。
“耙鼎”成就元宵。
莆田有些地方,迎神的隊伍經過他們家門口時,就拿出做飯用的鐵鍋,用鋤頭在地上倒著“耙”灰。此時,全村都充滿了“查經數次”的聲音,意思是壹個是驅邪,壹個是接福。據說這個習俗是元末明初的時候,有壹對年輕夫婦住在外面,因為元宵節迎神的隊伍經過他們住的門口,沒錢買鞭炮來接車,只好用鞭炮充耙鍋發出的響聲,以示虔誠。這些年來,他們的家族生意越做越大,人口也越來越多。這歸因於這樣壹個事實,即鍋的聲音感動了神,給了他們祝福。因此,他們把元宵裏的耙鍋視為吉祥之舉,並廣為傳播。有的地方還規定:除夕夜耙完鐵鍋底的灰,必須等到元宵節再耙,否則來年就沒錢了。現在隨著人民生活的提高,逐漸用煤或液化氣做燃料,這種奇觀會少壹些。中秋節吃芋頭米粉。
在人們的印象中,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中國的民族習俗是吃月餅,賞月。但在莆田,尤其是農村,吃月餅過去並不是很流行。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吃芋頭炒米粉。這主要是因為莆田方言中“芋頭”和“熬”的諧音。過去,人們過著艱苦的生活。吃芋頭炒米粉,就是“熬過去”,熬到“頭”,希望明年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