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稱:Calabash,Bottle Gourd
分類地位:葫蘆科 Cucurbitaceae
簡 介
壹年生攀援草本,有軟毛;卷須2裂。葉片心狀卵形至腎狀卵形,長10—40厘米,寬與長近相等,稍有角裂或3淺裂,頂端尖銳,邊緣有腺點,基部心形;葉柄長5—30厘米,頂端有2腺點。花1—2果生於葉腋,雄花的花梗較葉柄長,雌花的花梗與葉柄等長或稍短;花萼長2—3厘米,落齒錐形;花冠白色,裂片廣卵形或倒卵形,長3—4厘米,寬2—3厘米,邊緣皺曲,頂端稍凹陷或有細尖,有5脈;子房橢圓形,有絨毛。果實光滑,初綠色,後變白色或黃色,長數十厘米,中間縊細,下部大於上部;種子白色,倒卵狀橢圓形,頂端平截或有2角。花期6—7月,果期7—8月。中國各地都有栽培,果實老熟後經壹定處理可作容器,如酒壺;生活用具,如水瓢;鳴蟲玩具,如蟈蟈葫蘆;及觀賞品等。
常見栽培品種
①瓠子 var.hispida (Thunb.) Hara,果實長圓柱形,直或稍彎,綠白色,果肉白色,嫩時作蔬菜食用。
②小葫蘆 var.microcarpa(Naud.)Hara,果實形狀與葫蘆相似,但長不足10厘米,植株結果也較多;果實供藥用,能利水消腫,種子油可制皂。
③瓠瓜 var.depressa(Ser.)Hara,果實梨形,通常老熟後剖開作水瓢用,嫩時亦可作蔬菜食用;果皮曬幹入藥,利尿消腫。
作為中藥
別名:葫蘆殼、抽葫蘆、壺蘆、蒲蘆
來源:葫蘆科葫蘆屬植物葫蘆Lagenaria sicararia (Molina) Standl.[L. leucantha Rusby; L. vulgaris Ser.],以果皮及種子入藥。立冬前後,摘下果實,剖開,掏出種子,分別曬幹。
制法:洗凈,曬幹,切碎用。
性味歸經:甘,平。
功能主治:利尿,消腫,散結。用於水腫,腹水,頸淋巴結結核。還可用於面目浮腫、大腹水腫等癥,常與豬苓、茯苓、澤瀉等藥同用。還可以治療晚期血吸蟲病形成腹水的病癥。
用法用量: 0.5~1兩。
葫蘆的用途
食用。葫蘆的吃法很多。元代王禎《農書》說:“匏之為用甚廣,大者可煮作素羹,可和肉煮作葷羹,可蜜前煎作果,可削條作幹……”又說:“瓠之為物也,累然而生,食之無窮,烹飪鹹宜,最為佳蔬。”可見古人是把葫蘆作為瓜果菜蔬食用的,而且吃法多種多樣,既可燒湯,又可做菜,既能腌制,也能幹曬。燒湯清香四飄,其味鮮美。與其他瓜果不同的是,不論葫蘆還是它的葉子,都要在嫩時食用,否則成熟後便失去了食用價值。
烙畫
雕刻
彩繪
字藝
葫蘆收藏品 藥用。葫蘆除了能盛藥,本身也可為藥。葫蘆味甘,性平滑無毒,其蔓、須、葉、花、子、殼均可入藥,醫治多種疾病。據古代醫書記載,葫蘆花味甘,性平,無毒,可做解毒之藥,對各種瘺瘡尤為有效。蔓、須藥性與花相同,可治麻瘡。葫蘆瓤及子,味苦,性寒,有毒,可治牙病,牙齦或腫或露,牙齒松動。又可治面目、四肢腫,小便不通,鼻塞,及壹切癰疽惡瘡。尤以葫蘆殼的藥用價值最高,其味甘,性平,無毒,用於消熱解毒,潤肺利便。愈是陳年的葫蘆殼,療效愈高。
葫蘆旅遊品
藝術家群體
葫蘆文化
聯系我們
樂器。在古代,葫蘆是制作樂器的重要原材料,其價值不亞於絲,竹。《堯典》中有匏為八音之壹的說法。葫蘆笙最早載於漢代的《禮樂誌》:“有葫蘆笙。”後來晉崔豹《古今註》又壹次提到:“瓠有柄者懸瓠,可以為笙,曲沃者尤善。秋乃可,和則漆其裏。”這句話是說長柄葫蘆可以加工成笙,其中以曲沃的葫蘆最佳。除了笙、竽等簧管樂器外,葫蘆還可以做弦樂器或彈撥樂器的***鳴箱。葫蘆還可以做鴿哨,分很多種,制法各異。
日用。葫蘆作為日常用具,其用途也是多方面的。葫蘆開口做成各種形狀的器具使用,最常見的是用來裝水或裝酒的水壺或酒壺,也可用來舀水、淘米、舀面、盛東西東西等。在古代葫蘆還被用來盛藥,它保存藥物確實比其他的容器如鐵盒、陶罐、木箱等更好,因為它有很強的密封性能,潮氣不易進入,容易保持藥物的幹燥,不致損壞變質。另外,葫蘆還能制成舟和農具,甚至被制成火器,在戰爭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