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濟市古稱普阪,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壹。這座古城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古跡眾多。現存文物447處,被譽為“中國詩歌之鄉”、“中國詩人之鄉”。去永濟旅遊,最難忘的景點是周浦古城西門外黃河東岸的蒲津渡口遺址。
蒲津渡是古代黃河上的壹個大渡口。東鄰《西廂記》故事發生的普救寺,西鄰中國四大名樓之首的金殿。因為這壹帶黃河淤積,每隔幾年就要改道,所以只需要建壹座浮橋就可以了。歷史上的蒲津浮橋是用木船搭成的,上面蓋著木板。為了減少顛簸,木船兩邊都用鐵鏈固定。
唐朝時期,永濟地區經濟繁榮。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年)下令在全國範圍內大規模改擴建普津渡口,並鑄造鐵牛等鐵器作為普津浮橋的錨。浦津渡口浮橋建成後,成為當時全國的生命線,壹直沿用了500年。後來由於黃河改道,開元鐵牛沈入泥沙,逐漸消失在歷史中。
1991年,聯合考古發掘隊對普金渡口遺址進行了清理發掘。黃河東岸的四頭鐵牛、四頭鐵牛、兩座鐵山、四個鐵墩、壹組七星鐵柱、壹條70多米的明代堤岸和壹座明代鄭德十六年(1521)的牌位已全部出土,黃河西岸的另外四頭鐵牛下落不明。
四頭鐵牛面向黃河,排成兩排。經過科學計算,每頭鐵牛高1.9米,寬1.3米,長3米,重約40噸。
為了固定繩子,兩排鐵牛之間放了壹座高約1米的鐵山,防止繩子左右擺動。這些鐵器總重量為146噸,是目前國內發現的最重的珍貴文物。這是對中國古代文明成就的重大發現。
每頭鐵牛旁邊半米處,還有壹個高鼻深目的鐵人站著拉。四個鐵人的服裝、表情、動作都不壹樣。根據專家的研究,他們代表壹個民族。從唐朝與當時各民族的友好關系來看,應該有維吾爾族、蒙古族、藏族、漢族四個不同的民族。這也說明,早在唐朝,中國各民族就團結和睦。
有意思的是,其中壹個鐵人穿的是翻領西裝,所以有人說西裝起源於中國。
其實這些鐵人也像鐵牛壹樣扮演繩樁的角色。著名橋梁專家唐煥成在視察普金渡口遺址後稱贊道:“這些鐵牛和鐵人是中國人對世界橋梁、冶金和雕塑的貢獻,是世界橋梁史上唯壹的無價之寶。”
據介紹,鐵牛出土時,全身鋥亮,像是新打磨過的,沒有壹絲銹跡。
據專家分析,鐵牛1200已有200年未被河水侵蝕。壹、古代工匠在鑄造鐵牛的過程中註重防腐防銹技術。二是歷代當地人註重保護鐵牛,進行長期防銹保養。
1997,這些埋好的鐵牛被擡出十幾米,露天展示。地下部分建成“普金渡口遺址暨文物博物館”。
在博物館裏,妳可以看到鐵牛下面有四根鐵柱,有6.5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