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皮鸚鵡(學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是鸚鵡科虎皮鸚鵡屬動物[1],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無危物種。
虎皮鸚鵡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內陸地區,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虎皮鸚鵡棲息於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繁殖期為1-6月,每窩產卵4-8枚。它以植物種子等為食,性情活潑且易於馴養。虎皮鸚鵡頭羽和背羽壹般呈黃色且有黑色條紋,毛色和條紋猶如虎皮壹般。成鳥頭頂較圓平,嘴殼甚強大,上嘴殼基部為蠟膜覆蓋,上嘴殼彎曲如鉤狀,體羽色彩艷麗多變。
快速導航
詞條圖冊知乎精選
中文學名虎皮鸚鵡拉丁學名Melopsittacus undulatus科鸚鵡科界動物界門脊索動物門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目鸚形目別稱嬌鳳、彩鳳、阿蘇兒、鸚哥亞科鸚鵡亞科族紐澳鸚鵡族屬虎皮鸚鵡屬綱鳥綱
展開
概況
知乎精選最新
目
錄
1物種起源
2形態特征
3生活習性
4分布範圍
5繁殖飼養
鉰籠選擇
雌雄分辨
馴養方法
6動物保護
7詞條圖冊
1物種起源
編輯
虎皮鸚鵡(7)鸚形目的鳥類在南美和大洋洲擁有眾多的種類,這意味著該目起源於古岡瓦納大陸。 然而鸚鵡科的化石記錄稀少,它們的起源更多只是推測。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
最早的鸚形目化石記錄可以追溯到白堊紀(約7千萬年前)。在懷俄明州找到的壹塊長15毫米的下喙碎片,類似於現存的吸蜜鸚鵡類。現在還不清楚該標本是否應歸入鸚鵡類。
歐洲有著更豐富的始新世(5800萬至360萬年前)化石記錄。在英國和德國找到了幾具較完整的類鸚形目的骨骼化石。盡管還不能十分確定,但總的來說這些標本並不像是現代鸚鵡的祖先,而僅僅是其在北半球演化並在後來滅絕的親戚而已。
南半球在同時期沒有像北半球那樣豐富的化石記錄,而且直到中新世中期(大約2千萬年前)都還沒發現類似鸚形目的化石。然而到了中新世中期,就發現了確鑿無疑的鸚形目化石,其上頜與現存的白鳳頭鸚鵡甚至無法區分。
羽毛,因為從理論上說是壹種改性的規模並具有非常悠久的歷史。古生物學家提出,今天的虎皮鸚鵡具有的史前祖先,這意味著它已經從動物恐龍發展而來。之所以得出如此結論是對鳥類的羽毛形成皮膚下的尺度而確定的。此外,羽毛進壹步成長無壹不是在存在於皮膚下面的毛囊。
據說鳥類和爬行動物的祖先是源自大約1億4000萬年前存在的史前生物,叫做始祖鳥。它是第壹個有鱗的化石,羽毛長在它長長的尾巴的壹側,它的“前腿”似乎預示著早期羽翼的形成。始祖鳥不能飛。
澳大利亞、非洲、美國南部、印度和南極洲都集中在壹起,組成壹個非常大的陸地,被稱為岡瓦納古陸。大約1億年前岡瓦納大陸分離,各個大洲開始飄向它們現在在地球上的位置。大約1500萬年前,澳大利亞被森林覆蓋,大陸的中心地區有大量的內陸湖泊。在這段時間的某個地方,氣候開始慢慢改變,森林區在這之前就已經被稱為“先前存在”的地方,離開沙漠和大荒漠的地方。
上述歷史提到的信息非常重要,因為虎皮鸚鵡已經非同尋常的存在了,如今成為生存在野外的鳥類。有人根據博物館的資料指出,虎皮鸚鵡和夜鸚鵡都有著***同的祖先。DNA檢測顯然已經驗證了這種理論。野生鸚鵡本來可以長得比今天更大的。如今不會進入遠距離飛行的虎皮鸚鵡,生活在壹個非常穩定和豐富的食物供應,氣候更溫和,溫度在壹個比較平穩的範圍,雨水不是十分豐盈的環境中。
在理論虎皮鸚鵡可以長得更大是正確的,人們已經在養殖虎皮鸚鵡的近四十年中取得了進展。也確實看到了壹些真正的大型個體的虎皮鸚鵡。
據博物館展示,科學家們發現壹個洞穴,位於澳大利亞南部。這個洞穴是食肉蝙蝠的家,它們消耗和捕食了大量的虎皮鸚鵡。這顯然是蝙蝠帶著虎皮鸚鵡回洞裏來養活它們的“幼仔”。在這個過程中丟棄的骨骼在山洞裏形成了化石。該虎皮鸚鵡化石具有大約400萬年的時間。在這400萬年的時間長河裏,那些化石與今天看到的野生虎皮鸚鵡,幾乎沒有變化。
以上是壹個了不起的發現,因為這麽小的鳥,骨頭這麽脆弱,通常會在沒有及時被凍結之前就碎片瓦解。此外,虎皮鸚鵡是生活在幹旱地區的居民,這意味著,它們如果死了,不會長期持續停留在地上,受傷或生病是主要原因。
野生鸚鵡如果幸存,它們能夠在約四周齡時離開巢穴飛行。它們將長期有機會通過自己的基因對物種的繁榮進行構建。另外,野生虎皮鸚鵡有壹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對水的鹹性容忍度和長時間缺少水的生活。它們在惡劣的環境中這兩種性狀是必要的。同樣的自然選擇過程,優勝劣汰。
上述信息證明野生虎皮鸚鵡可以壹直保持了至少400萬年幾乎不變。所有國內的虎皮鸚鵡(澳大利亞)也要保持源於此野生種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