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臺灣布袋戲,據說於清順治年間從閩粵沿海壹帶傳入。師承唐山師父,專門演出代代相傳的老戲碼,後來則專門搬演神仙魔道大戰,劇情光怪陸離,集怪誕、懸疑、刺激於壹身,稱為“金光布袋戲”。
臺灣布袋戲最初流行於臺灣嘉義、鹿港等閩南人聚居地區,道白曲調均帶閩南鄉音,被閩南人稱為家鄉戲。後來逐漸擴散到臺灣全省。
臺灣布袋戲的偶人造型、舞臺布景、音樂曲調諸方面,都有較為嚴格的要求。戲班分前後場,前場表演撐技,即由主演、助演,稱為“頭手”、“二手”的2人操縱戲偶;後場4人,分擔文武場。
唱腔壹般采用漳州調。樂器有月琴、單皮、堂鼓、小鑼、鐃鈸等。演出多為有譜可循的傳統劇目,內容大抵取材於歷史故事,或者民間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