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三國魏人張儀所著《廣雅》記載,當時有壹種月牙形食品叫“餛飩”,與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相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已“形如月牙,天下美食”。據推測,餃子煮的時候並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壹起放在碗裏吃,所以當時人們把餃子叫做“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壹些地區仍然流行。比如河南人、陜西人吃餃子,要在湯裏放壹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食材。
根據古老的習俗,餃子是春節祭祀後吃的食物。過年的時候,要註意保留舊歲的面包,辭舊之時吃,也就是子之時吃,有著特殊的意義。意為“兩歲交朋友”,“四歲交朋友”,“包餃子”諧音,寓意團圓美滿,吉祥如意,預示新的壹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