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民間戲曲的形成主要有兩種方式。壹種是從民間歌舞發展而來的,其中以歌曲為主的民間戲曲是從民歌中衍生出來的,大多吸收了民歌的曲調和歌詞,然後加上人物,擴展情節,發展成小戲天,如晉中秧歌《偷南瓜》、《賣元宵》、陜西秧歌《禿子睡被窩》、山西二人臺等,都是在原有民歌的基礎上虛構的人物。舞本戲往往是在民間舞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加工,拓展戲路,動人表演。如山西“左權小花戲”的原始形式是正月十五人們站在原地邊看社火邊跳舞唱歌,目的是祈福娛神;明末清初,加入簡單的故事線,大量吸收民間曲調,使其初具小花戲的雛形。另壹種是從民間說唱發展而來,方法是把民間說唱的敘事風格變成第壹人稱敘述者。具體來說,敘事風格強烈的劇大多吸收了民間說唱的特點,把敘事風格變成了第壹人稱敘述者,不再是說唱歌手跳來跳去代替各種角色,而是扮演劇中人物而不是劇中角色。戲劇因素日益增多,成為壹種新的表演藝術,如東北的“二人轉”、山東的“魯劇”、江蘇的“Xi戲”,都是在民間說唱的基礎上形成的民間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