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民國初年,沈陽秧歌藝術有了進壹步發展。據文獻記載,當時“首領壹般都穿著皮大衣,斜掛鈴鐺,手中持鞭開道。”跟隨後者參軍,穿著靴、鞋、袍,背著腰刀。後面跟著沙都子,中國式的文科生,拿著折扇。老斐濟人後,日本人持杖。後面跟著老屈,耳朵上戴著紅辣椒,手裏拿著蒲扇。之後是醜人,或十幾個膏藥販廟,行列圓形,錯綜復雜,有歌舞,有鼓樂,或鼓吹。
現在的沈陽秧歌,除了繼承了東北秧歌原有的傳統藝術形式和風格外,還與遼南、遼西的高蹺藝術融為壹體,形成了獨特的藝術特色和時代精神,粗獷、豪放、熱烈、歡快、剛強、灑脫。比如在舞蹈方面,她婀娜灑脫,激情奔放,可以即興發揮,不受步法束縛;表演者可以靈活運用腰臀的扭動和步伐的變化,采用走、抖、顫、跳、躍、動、搖、閃等方式,以及扭、逗、揮、舞、打等藝術手法,表演自如,生動有趣,既能表現傳統故事人物,又能體現時代精神。同時,表演中可以融入許多民間雜技,如高蹺秧歌,有高、低、文藝、武術、跑跳,還有“過街”、“倒爬城”、“倒掛飄”、“捧月滿天星”、“壁立千仞”等高難度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