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水節起源於印度,是古代婆羅門教的壹種儀式,後來被佛教吸收。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作為壹種民族習俗流傳了數百年。在潑水節的流傳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其與本民族的神話傳說相結合,賦予了潑水節更加神奇的意義和民族色彩。
據傳說,在古代,有壹位名叫彭馬甸達拉紮的神掌管著農時。而持有麻點的達拉哈憑借其靈動的魔法、神奇的力量、混亂的神力顯示,為所欲為,想下雨就下雨,想降溫就降溫,讓世界忽冷忽暖,混淆了雨旱。天帝英達提拉決定懲罰給人間帶來災難的達拉柴,但由於他聰明的魔法,眾神和神仙都不敢動他。於是英達拉提變成了壹個英俊的年輕人,去“串起”了馬甸達拉猜的七個女兒,他告訴她們她們的父親是如何作惡的。
七個善良美麗的女孩對父親的行為非常不滿。今天聽了“小夥子”的話,更加義憤填膺。他們決心把義放在家庭利益之上,為世界消除災難。女孩們私下商議除掉他們十惡不赦的父親。為了紀念這七位大義滅親的姑娘,傣族人在過年的時候,都會舉行潑水活動,消災解難,祝願新的壹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傣族歷法新年中的“腕腦”是達拉紮頭腐爛的日子,這壹天舉行潑水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