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越劇
越劇以前是浙江省嵊縣流行的說唱形式。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春,開始演變為在農村草臺演出的戲曲形式,曾被稱為小歌班、德都班、紹興文西。藝術家基本都是半農半藝的男性農民,所以被稱為男性階層。
2.邵劇
邵戲,又名“紹興亂彈”、“紹興大班”。流行於浙江紹興、寧波、杭州、上海壹帶,因形成於紹興,以紹興各縣為流行中心,1953命名為邵劇。
3.吳劇
吳劇,俗稱金華戲。流行於浙江金華、衢州、麗水、臺州、建德、淳安、杭州桐廬、江西東北部等地。因金華古稱婺州,故於1949年秋命名為婺劇。
吳劇的演唱特點
吳劇的唱腔沒有那麽嚴謹,因為長期在農村的草臺班子上表演,註重感情和氣氛的渲染,不太講究咬字吐字的功夫。甚至壹些曲牌的歌詞也變成了“流行歌曲”,可以在各種劇中自由套用。
有些曲牌,如武將的樣子;阿丹腳走場候,他們只是在音樂中表演,根本不唱歌。有人認為吳劇昆曲與益陽武術班有關,其表演和鑼鼓與蘇坤不同,而接近於高腔。大華殿用的是“滾喉”(重在喉嚨的總發聲,很少用鼻腔),其曲牌的旋律與蘇坤略有不同,裝飾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