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安全出行。合理選擇合適的出行方式,避開掃墓高峰時段,避免擁堵,減緩交通壓力,自覺遵守交通規則,服從現場執勤民警和工作人員的管理,自覺維護公共秩序和交通秩序,不攜帶易燃易爆物品乘坐各類公共交通工具。
2.註意保管好自己的物品,以防丟失。車輛應停放在指定的地方。有孩子的家長要照顧好孩子,防止孩子因為玩耍而迷路。
3.強化防火意識,從我做起,預防森林火災。自覺遵守公墓管理部門的有關規章制度和防火管理規定。不要在墓地燃放煙花爆竹或隨意在指定區域焚燒紙錢、香燭,不要隨地亂扔煙頭。掃墓時,首先要清除墳墓周圍幹枯的雜草和樹葉,避免烘烤引發火災;其次要註意祭祀時焚燒的管理,防止飛火引燃周邊雜草;最後,燒完的祭品要仔細檢查,確保人出門,消除火災隱患。
4.文明祭祀。盡量用鮮花、塑料花等祭品祭奠已故親人。增強環保意識,在規定範圍內限量焚燒各類祭品,不亂扔祭祀食品和包裝,及時清理並投入指定垃圾收集點。
5.公墓周邊不得銷售煙花爆竹和喪葬迷信用品。
擴展數據:
清明節也叫踏青節,在仲春和春末之交,也就是冬季至日後的第108天。它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壹。是祭祖掃墓的日子[1]。中國漢族的傳統清明節始於周朝,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受漢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有清明節的習俗。掃墓和祭祖。郊遊是基本主題。